青海东部“南锗北硒”格局初步形成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丰硕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姬丙艳
发布时间:2015-10-29
通过前期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1:5万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以及1:1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等项目的实施,青海东部地区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土壤碳库计算、地方病防治、环境质量评价、特色农业种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在富硒农业种植开发方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了解,由青海地矿局第五地勘院承担的青海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自2008年开展以来,在青海东部地区共完成1: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项目3个,完成调查面积2.14万平方千米;开展1:5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项目4个,完成调查面积3500平方千米。项目总投入经费4190万元,其中中央经费1920万元,青海省地勘基金经费2270万元。
项目人员介绍,通过近期工作,在青海东部地区发现富硒土壤3026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分布在拉脊山及湟水谷地一带。同时,在青海东部地区发现含锗(富锗)土壤1500平方千米,其中大于1.5mg的富锗土壤200平方千米,主要沿黄河流域集中分布在循化、尖扎、化隆、贵德一带,初步形成了以拉脊山为界“南锗北硒”的格局。
其中,在平安—乐都地区圈定富硒地块1951块,共计167.88平方千米,总体上形成“四区一带”的特点:“四区”分别为硝沟富硒区、洪水泉—祁家川富硒区、平安县北富硒区和汉庄南富硒区,“一带”为小峡—乐都湟水谷地富硒带。富硒地块中,耕地面积为65.1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8.8%,其余为林草地;发现富硒作物26种,富硒畜禽及蛋奶产品4种。富硒土壤中硒来源与古近纪西宁群祁家川组、洪沟组地层相关,其干旱、咸水、滨湖的沉积环境以及沉积物质来源,可能是富硒区内地层中硒元素富集的影响因素之一。
调查发现,黄河谷地土壤锗高值区总体分布与盆地形态相似,与第三系贵德群分布范围也大体一致,并且在尖扎县北部和循化县北部地区有明显富集趋势,从而推测区内土壤锗高值区总体受第三系贵德群影响。另外,研究人员在坎布拉托赖岩群、群科镇日兰村北部贵德群、金源乡上科巴河口群地层中发现富锗层位,富锗层位下游及周边土壤中锗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土壤锗含量受富锗层位影响明显;发现扎仓寺温泉锗含量极高,其下游土壤以及用温泉水灌溉的土壤中锗含量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常年用温泉水灌溉的农作物及温泉周边的中草药锗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此外,该项目还圈定了多处生态地球化学异常,对所发现的重金属污染、地方病、富硒土壤、富锗土壤等典型异常进行了检查评价;估算了调查区土壤碳储量,初步对青海省碳汇潜力进行了评价。通过土壤碳储量估算发现,农业区有机碳密度较低,草原区有机碳密度较高,草原区以固碳为主,更容易成为碳汇区。青海省草原区占据面积较大,农耕土地有限,较其他农业大省来说,属于碳排放较少的地区,固碳潜力巨大。项目还对调查区土地质量进行了初步地球化学评估,初步划分了土壤的地球化学等级,其中西宁市周边及东部地区土地质量三等以上等级的土壤占全区92.1%。
目前,富硒土壤已经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为地方政府部门制定农业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当地招商引资、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