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问诊津沽大地

—— 天津地调院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纪实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吴岗 程绪江 曹淑萍 发布时间:2015-10-26


调查人员采集样品。

  10月14日,天津蓟县万里晴空,初秋的山涧果实累累,一片迷人景色。

  天津地调院负责蓟县土壤地质调查的王卫星和他的伙伴却没有心情欣赏这美丽的秋色,而是要抓紧时间赶在果实收获前在柿树间采样。

  这是一项十分费力的工作,既要挖土采样,还要爬到柿子树上摘取需要的果实,爬上爬下,一会工夫头上就浸出汗水。

  这是始于2014年初的《天津市重点地区农用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的一个缩影。

  调查成果让农民受益

  两年来,天津地调院先后完成了宝坻区、西青区、滨海新区太平镇的土壤地质调查工作,蓟县和宁河县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调查取得的成果不但让农民得到了实惠,打破了他们多年传统的种植观念,而且已成为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土地复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项工作的重要依据,成为天津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标尺。

  位于天津市东北角的宝坻区是天津市著名农产品基地。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劳作,却不知有些耕地已经出现退化。

  调查组通过调查发现,宝坻区内土壤肥力总体上呈西低东高的趋势,肥力高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黏性土区,肥力低的土壤主要分布在砂性土区。依据这种情况,项目组提出小麦、玉米产地出现磷持续增加,钾持续减少,土壤养分三要素不平衡加剧现象,这种现象如不改变将会降低产量,建议种植人员加大钾肥投入,使得土壤达到种植小麦、玉米的要求,产量稳定中得到提升。

  宝坻区的大蒜“六瓣红”口感和成色俱佳,虽然畅销但价格总是上不去。

  针对农民的困惑,调查人员通过多点取样,找到了“六瓣红”口感好的原因:该地土壤中富含大蒜必需的硼、钙、硒、镍、钼、铁、硫、钾等各种营养物质。调查中还发现,大蒜产品中大蒜素、可溶性糖、维生素C等品质指标有显著优势,并且硒含量达到富硒农产品的标准,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

  有了这些令人信服的数据,“六瓣红”很快创出了牌子,价格大幅上扬。

  西青区是天津市重要蔬菜基地,被称为天津市的“菜篮子”,以“沙窝萝卜”最为出名。

  “沙窝萝卜”属水果型萝卜,又脆又甜。“沙窝萝卜”中蛋白质、维生素C、氨基酸等含量丰富,但种植面积很有局限性,换到别的地方种植就变了口味。

  调查发现“沙窝萝卜”都出自“富硒土壤”。于是,调查人员将目光投向相似土壤,一旦有了发现,“沙窝萝卜”便会加大种植面积,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不仅如此,调查人员还根据当地实际,提出在“富硒土壤”里可以种植其他蔬菜,同样有不菲的经济价值。

  同一块土地,因调查成果或出土的农产品价格提升,或产量增加,农民很是欢迎。

  一座古镇依靠调查成果新生

  太平镇位于天津市最南端,地处华北冲积平原,大港油田腹地,南邻河北省黄骅市,北濒大港水库。

  该镇已有400余年历史,以出产优质冬枣最为出名。现在,历史古镇迎来新的机遇,将整体搬迁,重新布局。

  如何让古镇在搬迁后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天津滨海新区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提出建立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体系,按照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大类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指标。

  2014年,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将太平镇作为重点区纳入天津市重点地区农用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总项目,在太平镇192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1:5万农用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

  土壤地质调查的重任再次落在天津地调院肩上。

  此次调查目的非常明确:查明太平镇农用地土地质量状况,科学评定土地质量,为全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整治提供技术支撑,为促进全镇经济区划和种植结构调整,加快土壤保护治理,制定经济社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调查组结合天津市土地管理的需求,以天津市农用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试点为依据,参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在太平镇开展1:5万农用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根据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和评价需要选取相应的指标进行分析测试,按《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开展农用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实现对农用地质量的科学量化;开展冬枣土地地质背景研究,为名优特农产品打造和适宜性评价提供依据;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评价其适宜性,提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污染防治建议,以及农用地规划利用相关建议。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研究人员在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充分发挥每一位研究人员的积极性,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将全镇所有土壤情况全部弄清楚,哪里适合干什么分析得一清二楚。

  目前,政府部门正在依据这份调查结果制订太平镇搬迁规划。太平镇将成为天津市首个依靠土壤地质调查成果而重新布局的乡镇。

  创新方法攻克难关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在国内尚属新兴领域,涉及农业、环境、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天津地调院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创造了很多有效的工作方法。

  比如采样密度试验。怎样采样才能合理,采样密度多大合适?研究人员根据实践和当地实际,提出了北方地区的科学采样密度,即基本采样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12样,土地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采样密度可放稀至每平方公里4个样,土地环境质量较差的地区采样密度可加密至每平方公里16个样,这既能满足土地质量评价的要求,也能节约成本。

  为了满足应用部门的需要,研究人员打破传统地球化学图的成果表达形式,以天津市土地利用农用地图斑作为基本评价单元,不断追求成果表达方式的创新,实现了研究成果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日常管理单元的有效对接。

  由于采样点不能做到图斑全覆盖,项目组利用地球化学图确定含量范围,实现了对未采样地块图斑的等级评价。对于已采样的地块利用实测数据进行图斑等级质量划分,未采样的地块利用地球化学图来确定含量范围,进行图斑质量等级划分。

  他们提出的方法和建议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为相关规范的制定作出了重大贡献。2012年天津地调院的《天津市典型县区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报告》被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优秀级成果,2013年获天津市地矿局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