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物联网+”让防治地灾更快速精准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邢云鹏 王建伟 发布时间:2015-10-12

 

 应急指挥中心领导及专家观看无人机现场传输回来的画面

 

核心提示:山西省是我国的煤炭大省,也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域之一。针对获取灾害实时数据难的问题,山西省依托先进的技术和装备,运用“物联网+”、无人机等科技手段,不断提升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能力,为生活在隐患点的百姓又多加了一把“安全锁”。

 

9月23日 ,山西省忻州市举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演练。在演练中,因为有了物联网技术、无人机航拍的参与,让整个事故处置高效快捷。60公里外的地质灾害现场航拍实时情况,在忻州市的地灾灾害应急指挥平台上一览无余。全省10个地市前来观摩的人员纷纷表示,山西地质灾害防治“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为生活在隐患点的百姓又多加一把“安全锁”。

 

地质灾害多发频发,

应急抢险亟需底清数明

 

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大省,也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之一。全省地处山地型高原,地形高差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极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同时,因为大规模采矿行为,特别是煤炭采掘,山西的生态环境更是伤痕累累,许多地方水源枯干、地面塌陷、房屋裂缝……

 

2009年11月16日,中阳县张子山乡张家咀茅火梁村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事故,造成23人被埋。

 

2010年11月24日,大宁县发生山体滑坡,至少造成3人被埋。

 

2012年7月31日,保德县孙家沟乡牧塔村发生一起黄土滑坡自然灾害,造成2人死亡。

 

2013年8月5日,石楼县境内发生一起山体滑坡事件,致8人遇难。

 

2014年全省发生地质灾害15起,其中规模以上6起,死亡14人,直接财产损失154.2万元。截至2014年10月底,全省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0084处,尤以吕梁、忻州等地市最为严重。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让亲人无限悲痛,更让人们认识到了地灾应急抢险工作的重要性。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处负责人表示,地灾应急抢险必须做到底清数明,只有了解灾情的现场情况,才能科学救灾、准确减灾。

 

“在灾害现场,领导决策靠我们提供的情况。但是滑坡、黄土坍塌等事件中,仅靠人眼很难观测清情况,而且很多可能发生的灾害又处在我们上不去、看不到的地方,观测更加困难。”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忧心忡忡地说。

 

如何获取实时数据,

山西不断进行科技探索

 

如何才能取得实时数据?山西省依托科技开始了探索。2006年底,山西省国土资源厅租用警用直升机对全省的非法采矿重点、热点地区进行了空中监测。2007年,山西省开始利用无人机航拍监测非法采矿。结果证明,利用直升飞机航测具有快捷及时、覆盖面广的特点,能够及时发现非法采矿行为,可更加全面地了解非法采矿情况,是传统执法巡查工作的有益补充。无人机航拍更是不仅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以往执法人员徒步难以到达深山沟壑的困难,而且实时快捷方便。

 

在航拍监测非法采矿取得成效的同时,山西省各市开始了运用高科技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探索。2012年8月8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举行太原东山洪子峪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此次演练不仅演练了人员疏散、医疗救援,还练习了视频传输、无人飞行器、GDP电法工作车等新型装备应用。

 

为了提升现场影像数据的获取能力,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下属的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先后投资引进了ADS40、ADS80数字航摄系统、ALS60机载激光雷达扫描系统、像素工厂、IPS-2车载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系统、SWDC数字航测仪、无人机、无人飞艇、地面激光扫描系统等先进装备,建设了亚洲第一家拓普康移动测量系统示范基地,建成了山西省突发事件地理信息应急服务系统、全国首家“ADS航空摄影示范基地”,形成了从天上到地下,从数据快速获取到加工处理,从软件开发到地理信息综合应用的测绘服务保障体系。

 

2013年11月15日,山西省在太原市东山开展了首次测绘应急保障演练。此次演练的参演队伍不仅练习了接到险情,提供灾区图件,还练习了无人机、无人飞艇、地面激光扫描仪等新型应急装备应用。

 

2014年9月13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在山西省地质博物馆附近组织了抢险救灾演练。参加此次应急演练的地理信息应急监测车为该省2013年新引进的设备,该设备具备应急地理信息快速获取、现场处理和远程数据传输功能为一体。

 

依托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山西省应急服务获取实时数据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我国的玉树地震,山西省的襄汾溃坝,阳曲、盂县等地森林火灾,曲亭水库漏水,屯兰矿难等突发事件救灾中做到了快速反应、高效服务。

 

抢险救灾运筹帷幄,

“物联网+”的精准施救

 

无人机航拍能及时了解灾情,抢险工作能否运筹帷幄?忻州市开始了探索。2012年起,忻州市按照“敢想、敢做、敢创新”的思路,首先加强基础测绘建设,投入1390余万元开展了原平、保德、偏关等11个县(市)基础测绘工作,构建了城市GPS控制网,建立忻州市城市独立坐标系。通过努力,不仅实现了全市县级基础测绘数据的全覆盖,而且建立了基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忻州城区200平方千米的高精度城市独立坐标系统,实现了与国家不同坐标系统的相互转换,成为山西省最先进和最完整的坐标系统。

 

9月23日上午 ,忻州市举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演练。本次演练模拟9月22日全市出现了连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累积降水量在40~112毫米之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静乐县鹅城镇。现场演练中,无人机通过安装了操作软件的手机遥控指挥,现场空中拍摄灾害点的全貌和灾害处置过程。应急指挥箱自带高清摄像头,能清晰拍摄半径100米范围内地质灾害变体发生变化的过程以及现场其他情况,拍摄的实时视频可通过指挥箱进行存储;应急指挥箱可通过3G/4G无线网络或海事卫星同时传输2路视频图像到指挥中心大屏显示并存储。

 

负责此次技术支撑的相关单位负责人介绍,此次演练的无人机无线传输系统,最远可以传输500公里以上,在山西省范围内任何一个地方,均可清晰现场传输画面,实现坐地行千里、斗室观天下。

 

在忻州市国土资源局大屏幕上,无人机无线传输系统传回的灾害点的影像数据一览无余,北门隐患点位于静乐县城东北角,属鹅城镇管辖,滑坡岩性由第四系残积物组成,北起北门村东北角,南至文昌寺,直线距离1.2公里。受近日连续降雨,土体饱和,雨水灌入裂缝,北门村段发生滑坡险情,滑坡体距离住户最近处仅3米,住户密集,威胁68户居民和君宇中学师生。

 

在远程会商及指挥演练中,忻州市应急指挥中心安装了先进的视频会议终端、高清视频会议摄像机及相应的会议系统。演练过程中应急指挥中心的领导及专家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与静乐县国土资源局视频会议室的专家和领导对演练预案“面对面”会商同时听取县局汇报并下达指挥命令。

 

“无人机航拍,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提升了效率,坐在指挥大厅仿佛置身于现场,可以实现快速科学决策,这个方法值得大家借鉴。”不少前来观摩演练的地市部门负责人均表示,地质灾害防治引入高科技手段,将为身处隐患点的百姓,再加一把“安全锁”。

 

“隐患点有物理传感器,指挥平台可以实时接收各种传感信息。隐患加重,能第一时间发现并上报,借助高科技的力量,居住或者活动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忻州百姓,最快5分钟就能收到撤离信息。”演练现场负责无人机指挥的工作人员表示,忻州市开发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不仅可以提升政府以及部门地质灾害防治效率,老百姓如果下载一个公开版的软件,也可以共享忻州地区地质灾害隐患位置及实时监测数据,在隐患发生前自行撤离。

 

演练结束后,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王晓立表示,此次演练的最大亮点是,现场传输数据在应急平台上一览无余,让决策者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使得应急救援变得更加科学、精准、高效。

 

步入“物联网+”时代,我们期待山西省地灾应急抢险工作能为科学安全精准施救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对症下药,更要未雨绸缪 

 

回顾近年来我国遭受的各种灾害——地震、雨雪冰冻、山体滑坡、泥石横流……灾害一次次向我们“无灾不成年”的记录中添加新的内容。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却能够历难而弥坚。追溯原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坚强意志,心手相连、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固然不可或缺,但未雨绸缪、补齐短板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才是守护家园与生命的坚固屏障。

 

当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及时施救是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防止次生灾害发生、避免救援者牺牲的惨剧发生的不二法宝。如何才能科学、安全、精准施救?山西省忻州市运用“物联网+”技术举行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但从长远目标来看,对于地质灾害,要科学救援,更要主动治理。除了实施安全、精准、快速、高效的救灾措施外,地方政府更是需要未雨绸缪,着力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变被动救灾到主动治理,这既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创新转变,也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远见卓识,更是一种凝注民生的深厚情感。

 

对此,山西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治理沉陷区、改造棚户区,让人民群众早日告别危旧房、摆脱 “脏乱差”,建设美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

 

山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变化,对于山西省而言,将从根本上增强山西省的防灾减灾能力,筑牢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坚实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