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号滑坡治理现场
听闻攀枝花机场滑坡治理工程即将全面结束,记者快速联系到四川地质集团公司攀枝花机场滑坡治理项目部,想抢先看看传说中规模宏大的滑坡治理工程。到了现场,记者看着在青草绿树掩映中几根稍微高出地面的桩头傻眼了。面对不说话的记者,一旁的地质集团公司水电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庞淑兰风趣地说:“当年的那些壮观,现在都深深埋在地下了,就像我们地质集团公司一样谦逊低调,一点也不显山露水。” 可就是这些现在看起来不那么显眼的机场9号滑坡、12号滑坡、喻家坪滑坡三个治理项目,消除了攀枝花机场的地灾隐患,让“钒钛之都”攀枝花市一度折断了的翅膀变得更加健壮有力。
要知道,攀枝花机场2011年7月、2013年2月两度被迫停航的原因,可都是因为强降雨导致的滑坡威胁。
机场体质特殊,备受地灾困扰
攀枝花机场,是全球机场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机场处于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由于地形所限,只能在连续削平几个小山头后用大量的土石填充夯实而成。一位机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攀枝花机场建设具有四大特点:一是高,跑道海拔为1976米;二是工程量大,挖方总量超过5800万立方米,居中国第一;三是深,最大回填深度达123米;四是地质状况复杂,飞行区范围内分布多个滑坡体。而攀枝花有明显的雨季,雨量充沛。大量的雨水渗入到机场人工填充的土石方中,非常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013年2月的紧急停航,就是因为变形蠕动的9号滑坡严重威胁到了机场的安全运行。攀枝花市不仅是中国西南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还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为“南方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机场停飞,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以及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接受滑坡治理的重托后,四川地质集团公司在攀枝花机场滑坡项目部从成都出发之前专门召开了一场誓师会。公司总经理王明典在会上掷地有声:“这次与其说我们是去承担一项工程,还不如说我们是去参加一场战斗,而且是一场恶战,我们别无选择,唯一的选择就是胜利。”
和雨季赛跑,力保机场安全
2013年3月17日进场,5月底完工。地质集团公司水电公司经理鄢扬文介绍到,9号滑坡治理工程是一个抢险工程,机场指挥部要求必须赶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张拉,让锚墩锚索受力,发挥工程效用。如果张拉无法按期完成,雨季的强降雨导致9号滑坡真正启动的话,攀枝花机场将瞬间消失。
“时间真的是太紧了。”项目负责人张利波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个账:“五种类型的抗滑桩共计65根2082米;锚索共132索6108米;仰斜排水孔10个共300多米……这么大的工程量,两个多月完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52岁的张利波在成都的时候睡眠质量就差,到了工地就更是寝食难安了。“睡不着也好啊!”张利波说有更多时间干活了。他对项目部实行军事化管理,每天晚上召开例会,听取当天有关进度、质量、安全的汇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同时安排布置第二天的工作。
抗滑桩施工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劳动强度非常大,是抢工期的重点。“越往下开挖,难度越大。”一位项目组成员说,“65个桩孔,深度都是30多米。那个时候,我们真正是拼命在干啊,因为如果雨季一来,工程还没有完工,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啊。”在桩孔底部作业的人员就像放在蒸笼里的馒头包子。“蒸”八小时下来,不少人都感觉经络发酸,骨头都快散架了,但项目部成员坚持了下来。
桩孔完工后,紧接着就是大规模的混凝土浇注。出于文明施工,浇注完全在夜间进行,每夜的浇注方量在六七百立方米以上。工地上,大型罐车来往穿梭,一片繁忙。为了赶时间抢进度,罐车师傅的饭菜都由厨师送到工地。由于道路崎岖难行,浇注运输环节常常出现“状况”,尤其是雨后,大型水泥泵车往往无法及时到达,但浇注的工作却不能停顿下来。所以,只要天一下雨,大家就条件反射一般,冒雨抢修维护公路,有些路段一时半会抢修不完,大家就人拉肩扛运送混凝土。负责工地后勤工作的张泽武至今还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先前供应混凝土的厂家出了故障,短期内送不出混凝土来。但到另外的厂家拿货,得要现款。偏偏那个时候,工程资金流转非常困难。得知这个消息后,项目部成员主动凑足了资金,购买了足够的混凝土,确保了工程的顺利推进。
为抢工期,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常常成了多面手。张成泽说:“记得我去挖排水沟的那天太阳真的是太毒辣了,在排水沟里没有干多久,就感觉皮肤很快就像撕裂了一般生疼,加上汗水的浸透,那滋味怎一个难受了得。可我旁边的两位小姑娘从头到尾都没有抱怨过一声。”
“机场抢险党旗红,地矿尖兵争先锋。”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庞淑兰说,为了顺利推进工程施工,项目部开展了“五比五创五先五最”活动。其具体内容是:比质量,创优良工程;比安全,创安全管理达标;比进度,创施工生产记录;比技术,创新工艺方法;比施工,创文明工地。科学理论先学习、觉悟最高;规章制度先执行、作风最硬;岗位技能先掌握、能力最强;工作任务先完成、业务最优;企业精神先弘扬、形象最好。这样的内容,被制成了一块宣传牌,安置在了项目部会议室的墙壁上,每天到这里参加例会的,第一眼就能够看到。
因为九号滑坡的抢险工程关系重大,时任常务副省长的钟勉到现场视察,看望施工人员,指导工程施工;时任攀枝花市市委书记刘成鸣、市长张剡更是多次深入现场督战,连声赞叹:“你们是真正能打善战的地矿铁军啊!”
“抗滑桩完工了”、“锚墩锚索完工了”、“仰斜排水孔、集水井、地表排水沟和围场路恢复也完工了”……雨季来临之前,锚墩锚索像鼓足了气力的巨人,把攀枝花机场牢牢扛起。2013年6月29日11时55分,一架由成都飞往攀枝花的3U8651航班安全降落攀枝花机场,标志着攀枝花机场正式恢复通航——攀枝花对外开放的“空中走廊”重新开启。
再担重任,把地灾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
为了彻底消除机场的地灾隐患,甲方决定再次治理12号滑坡,并毫不迟疑地将项目委托给了四川地质集团公司。
张利波介绍到:“12号滑坡,实际上先前已经有单位进行过治理,但治理不够科学彻底,所以经受了几年的暴雨考验就出现了‘状况’。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分析认为,原来采取的工艺应该是可行的,但是锚索的深度不够,尤其是张拉没有到位,因此没能充分发挥工程的效应。我们后来采取了一些新的工艺,重新施工部分锚索锚墩,加上一些抗滑桩以及横梁竖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锚索能够有效受力。”
同样都是锚索施工,有什么不同?面对记者的疑问,工程管理人员刘龙云给记者解释到:“说起来很简单,开孔、施钻、下锚索,液压张拉,混凝土灌浆浇注。各个施工单位都是一样的工序,但是也还有玄机,同样在一个地方施工,两个不同的施工单位的锚索质量总是不一样的,这就像一个厨师,哪怕是同样的刀工,同样的配方,但是火候不同,味道差别也是很大的。”
工程技术人员魏晓璞告诉记者,在原来已有的锚索旁边施工,其难度大就大在钻孔施工的角度,如果角度不好,很容易打到原来的混凝土钢筋甚至锚索。而攀枝花机场是填充而成的,打钻很容易遭遇大的孤石以及悬空区,所以钻头钻孔报废是常见的事情,有些钻孔施工到最后的十几厘米的时候卡壳了,无法继续钻进,只得报废重来。魏晓璞粗略地算了一下,100多根锚索里,差不多有四分之一是中途报废,重新施工的。魏晓璞负责工程质量,每个钻孔终孔都要到现场去,即使凌晨两三点钟,也不例外。因为魏晓璞的斤斤计较,钻孔工人几次大发雷霆,但最后还是拧不过他,按要求施工了。他说,只要工程质量不出问题,受点气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项目部成员都说,12号滑坡治理工程施工最大的问题是安全问题。
负责工地安全的李雪元告诉记者:“我们打锚索的时候,六台钻机在最上面高空作业,而在锚索施工的下面,同时进行横梁竖肋的施工,六七十个人立体交叉作业,安全确实让人提心吊胆。”安全的风险除了来自于立体交叉作业,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天气。作业人员完全暴露在烈日下,没有任何一点绿荫遮挡,很快就汗流浃背,导致乏力走神出错。为了确保安全,项目部在锚索施工下面的架管上铺设了安全网,同时,安排了4名兼职安全员,随时盯着整个工程作业面。另外,还安排两名专职安全员不定时地进行安全巡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除了对原有的边坡锚固工程进行补充完善,项目部还要重新开挖一个U形的隧道。
“因为是U形隧道,工程的测量就显得至关重要。”一位工程技术人员说:“到了转弯抹角的地方,即使是凌晨一两点钟,我们的测绘人员都要进行测量,确保隧道沿着预定的路径掘进。而要说辛苦,还是隧道掘进,尤其辐射孔、仰斜孔、渗水孔施工,由于隧道内渗水严重,一个班干下来,全身都是泥水,严重的时候,一个个职工甚至像是一尊尊泥塑。”但有了这样的隧道,机场下面原先赋存的地下水全部通过排水孔乖乖地安全下行。在地质专家们看来,滑坡启动,最重要的一大元凶,就是水,水的问题解决了,滑坡的治理就抓住了缰绳,就擒住了龙头。
因为甲方的信任,四川地质集团公司接连在攀枝花地区优质完成机场9号滑坡、12号滑坡的治理后,又完成了喻家坪滑坡治理项目。
在项目部会议室里,张成泽指着十多箱已经封装好的资料对记者说:“这些就是关于工程最终验收评审的报告。过不了多久,除了剩下来做收尾工作的兄弟们,大部队就可以好好地回家与家人团聚几天,而后再奔赴新的工作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