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来客
孔雀开屏
舰队出海
月牙泉
莫高窟
玉门关
9月19日,在日本山阴海岸世界地质公园举行的第四届亚太地质公园网络研讨会上,中国甘肃敦煌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是什么吸引了联合国专家的目光,让它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大家族的新成员呢?让我们一同来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一处浩瀚无垠的大漠秘境
一曲山泉交融的华美乐章
一幅精美绝世的历史画卷
一番惊艳亘古的大美天地
在中国的版图上,似乎没有一个地方能像敦煌这样吸引世人的目光,也没有一个地方能像敦煌这般历经千年沧桑而兴盛不衰。在这里,梦幻般的雅丹如舰队远航,似奇峰林立;浩瀚无垠的沙山堪比天高,声响震天;碧波荡漾的清泉似明月倒影,清澈恬静。它们汇聚一处,静卧在浩瀚的大漠深处,构成了我国西部极端干旱区地貌单元的组合。折服在沙山月泉的环抱之中,流连于神秘莫测的雅丹之间,踏上古丝绸之路,不同的民风习俗、宗教信仰在这里渗透融合,成就了享誉世界的敦煌文化。
敦煌位于甘肃省西部,是甘肃、新疆、青海三省区的交汇地。它南枕祁连山,西接罗布泊,北靠北塞山,东邻三危山。敦煌航空、铁路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内地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塞。敦煌地质公园由雅丹景区,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以及自然景观游览区和文化遗址游览区组成。雅丹景区位于市境西部,距市区160千米。
“雅丹”一词源于维吾尔语,意为平顶的陡土丘,由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在19世纪发现并命名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貌类型。在茫茫的黑色戈壁深处,雅丹犹如气势磅礴的远航舰队,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劈波斩浪。雅丹也像一座神秘的城堡,纵横的沟谷犹如条条街道,石塔、石柱仿佛楼群、牌坊,更有拟人似物的雅丹:孔雀玉立、西域公主等,它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然而,每当季风刮起的时候,恐怖的呼啸似鬼哭狼嚎,令人毛骨悚然,这也就是被称为“魔鬼城”的原因。
在大地构造上,地质公园位于天山—阴山纬向构造体系与阿尔金山构造带外缘的复合部位。在距今约4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初期,南部的阿尔金山、祁连山迅速抬升,北部的低山丘陵也缓慢隆起。以南、北山前断裂为边界,在中间形成了安(西)—敦(煌)断陷盆地。从距今约250万年到13万年前,在盆地不同部位形成了洪积物、河流湖泊沉积物,它们构成了雅丹地貌的物质基础。从距今约12万年以来,盆地缓慢抬升,雅丹地貌开始形成。季节性的洪流沿着早期的节理把地表侵蚀成多条沟谷。风力的吹蚀使沟谷不断加宽、加深,最终形成了近南北向延伸的垄岗状雅丹地貌;随着沟谷的进一步扩展和侧向风沿着近东西向裂隙的吹蚀,原来垄岗状的雅丹体被逐渐分割成墙状、岛状;在风与流水的继续作用下,雅丹体慢慢变成塔状、柱状、蘑菇状;侵蚀及重力作用的最终结果,使雅丹体坍塌、消亡。这里是气候极端干旱区地貌类型的典型代表。在雅丹景区北部有广袤的黑戈壁,散布于戈壁中造型各异的风凌石,是大漠风沙雕琢的杰作,更增加了戈壁的神秘感。
库姆塔格沙漠的东缘与公园接壤,浩瀚沙漠的各种奇观在这里汇聚。各种类型的沙丘,多种形式的沙波纹,无不诉说着气候环境的变迁历史。黑色戈壁、浩瀚沙漠与雅丹地貌交相辉映,构成了公园奇特壮美的景观。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位于敦煌城南5000米。这里沙山高耸,沙鸣震耳,更有那沙山环抱的一湾清泉,千年不涸,是中国西部极为震撼的地质奇观。这里的气候干旱,全年多风少雨,四周多为戈壁。风所裹挟的沙粒受到三危山和黑石峰山的阻挡便沉落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形成了高耸入云的沙山。鸣沙颗粒由红、黄、绿、黑、白五种颜色的碎屑物构成,色彩缤纷。鸣沙山以鸣声称奇。从沙山顺坡下滑,鸣声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和鸣,进而金鼓齐鸣。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登上去又滑下来,但鸣沙山依旧巍然屹立,鸣沙之声仍然不绝于耳。
鸣沙山的响声有两种:一种是“沙岭晴鸣”,即鸣沙山在盛夏晴天自生鸣响;另一种是“和声于人”,即鸣沙山“人登之即鸣”。对于鸣沙山沙响的科学解释有静电发声说、摩擦发声说,然而,最有说服力的是“共鸣说”。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沙粒表面有许多蜂窝状的小孔洞,这是长年风蚀、水蚀和化学溶蚀作用的结果。正是这些小孔洞构成了“共鸣箱”,沙粒之间摩擦产生的细微声音被这些“共鸣箱”放大,于是就发出了悦耳的声响。鸣沙山环抱之中的一湾清泉,形如玄月,夕阳映衬下波光粼粼,为苍茫沙海平添了几多妩媚风韵。月牙泉是地质作用和水文条件综合影响而形成的自然奇观。月牙泉处于党河和西水沟两个冲洪积扇之间,松散的沉积物利于地下水流动,低洼的地势条件使地下水从冲洪积扇端溢出,这便成就了“天下沙漠第一泉”。尽管斗转星移,风啸沙鸣,但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如若明镜,一往情深地映照着鸣沙山。像鸣沙山月牙泉这样沙水共生、山泉相依、浑然一体的绝妙景致,怎能不让人为之心动呢!
敦煌因灿烂悠久的历史而名垂千古,因博大精深的文化而闻名于世。《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敦,大也。煌,盛也。”,意为敦煌是一个大而繁盛的城市,古今保存的众多历史文化便是那古丝绸之路上名城重镇的见证。莫高窟是“敦煌学”的发源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是世界上现存佛教艺术最珍贵的宝库。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些精致壁画的洞窟就开凿在距今数十万年前形成的沙砾层当中,使人类艺术宝库与地质遗迹浑然一体。莫高窟壁画中以“飞天”图案为奇,被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的象征。
横卧在天地之间的“汉长城”、“河仓城”与玉门关,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仍然屹立于戈壁风沙之中,蔚为壮观,玉门关现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军事重镇,也是我国古代的“海关”。如今它雄姿依旧,与玉门关遥相呼应,构成了雄奇的两关遗址,仿佛在诉说着繁荣的过去,演绎着今日的辉煌。
“敦煌古城”再现了昔日敦煌的繁华,现已成为集影视拍摄、旅游度假、文化推广于一体的产业基地。拔起于茫茫戈壁的光伏产业园,太阳能板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奠定了敦煌工业腾飞的基石。
鸣沙山下的胡杨林在唱响着生命的最强音。胡杨生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朽。敦煌人正是以这种精神,世代不息的开拓着自己的事业。每到深秋,胡杨泛起金韵,与鸣沙山交相辉映。
多个民族在这里聚居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传承创新,“打造世界一流文化旅游城市”已成为敦煌的目标。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和旅游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快了敦煌走向世界的步伐。敦煌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阅尽绝世景致,历览动情山水:这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先驱;这里是极端干旱气候区地貌类型的典型代表;这里是举世瞩目的“敦煌学”发源地;这里是香飘千里的瓜果之乡。
雅丹夕照,月泉晓澈,沙岭晴鸣,大漠雄关。敦煌地质公园这颗璀璨的明珠,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海来宾,八方游客!
保护地质遗迹 传承华夏文明
王 锋 武法东
马 英 柴新林
敦煌,飞天的故乡、佛教文化艺术的殿堂,境内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貌独特,有举世闻名的莫高窟,有悲壮雄浑的玉门关,有千古神奇、盖世无双的鸣沙山月牙泉,更有地球母亲赐予的珍贵礼物——雅丹地质遗迹。
“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描写出了鸣沙山月牙泉的自然风貌和沙漠奇观。2015年9月19日,对甘肃国土资源人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由雅丹景区、鸣沙山景区、自然景观旅游区和文化遗址组成的国家地质公园,作为中国政府推介的第八批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单位,在日本举行的第四届亚太网络研讨会上,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至此,这座有着5000年历史,素有“戈壁沙漠绿洲、人类文明曙光、世界艺术宝库”等美誉的风景名胜古城——敦煌,又增添了一块世界级名片,同时也填补了甘肃没有世界地质公园的空白,成为“一带一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一份耕耘,一纷收获。近年来,甘肃省各级人民政府,甘肃省国土资源系统为敦煌雅丹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早在2001年,敦煌市人民政府就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敦煌市雅丹地貌风景区管理处,加大了地质资源保护、地质科普教育、完善机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在无路、无电、无水、无通信联络的情况下,从2011年以来,敦煌市政府先后投资17.8亿多元加强地质公园硬件建设,建成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鸣沙山游览中心、雅丹游客服务中心、地学博物馆、地质广场、标识标牌和防护栏、漫步道及附属设施,修通了敦煌市区至雅丹景区的旅游道路。敦煌市国土资源局多次与地质部门、沙漠科研院所开展了地质遗迹挖掘和保护研究,雅丹地区气象、流动沙丘监测等科研项目,实施了环形道路固沙和设立外围防爬围栏等一系列保护工程,为敦煌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湾深情的注视,飘曳着丝路花雨;一串曼妙的舞姿,奔放着陇原飞天。敦煌这个甘肃省神秘的西部小城,不知使多少人流连忘返,又使得多少人魂牵梦萦。“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无不向世人展示着敦煌的特有风情和神秘气息。但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敦煌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周围沙漠快速前移,莫高窟﹑月牙泉等世界级风景名胜遭到严重威胁。千古名泉濒临干涸引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决不能让月牙泉水位持续下降,决不让敦煌成为第二个“楼兰”,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参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时曾多次指出要加强对月牙泉水位下降的治理,历届敦煌市委、市政府都把月牙泉治理工作作为重要工作任务来抓,除了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严格落实禁止打井、禁止开荒、禁止移民等“三禁”措施,关闭月牙泉周边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机井外,还实施了具体拯救措施。
面对月牙泉水位下降频频告急,甘肃国土资源人不辱使命,用不懈的责任、过硬的技术、科学的态度挑起了让月牙泉重现青春的重担,一场拯救月牙泉,保卫敦煌生态战斗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打响……
1997年,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对月牙泉水位下降原因全面展开调查。查明了月牙泉湖水位下降及生态地质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拿出了《甘肃省敦煌市月牙泉湖水位下降应急治理》方案,他们采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渗透技术,遵循地下水自然循环规律,综合生态地质环境恢复等新技术,避免了月牙泉面临的危险,有效保护了月牙泉区域生态环境,填补了月牙泉地区环境地质勘查空白。2008年,众所企盼的月牙泉水位开始上升,持续达到了1.5米~1.8米,恢复到了70年代中期的自然状态, 历时10多年的艰辛努力,月牙泉救活了!
“五彩沙积鸣沙山,沙海明珠月牙泉,水甘莹澈不染尘,大漠仙境降人间。”如今,大漠奇观的月牙泉治理已初现成效,月牙泉“双月辉映”的奇迹则是甘肃国土资源人10年来抵风沙、战酷暑最有力的见证。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皆艰辛。敦煌地质公园走过了15年的光辉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大漠深处颇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地质公园。2001年12月经多方专家评审,敦煌雅丹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3月,被西北风情旅游联合会确定为西北风情自驾车旅游基地;2011年8月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2012年10月被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
敦煌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王天虎告诉笔者:“中国敦煌地质公园的成功申报,对保护地质遗迹、开展地质科学研究、普及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管理目标,以敦煌雅丹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更好的普及地学知识,发展地学旅游,让世界进一步了解敦煌地质公园,进一步了解丝绸之路和敦煌文化!”
走进中国敦煌雅丹世界地质公园,仿佛步入了一座神奇的自然迷宫,古今中外的人和事,大千世界的景和物,都能在此找到注脚。一处景点,宛如一部神秘的天书,任你阅读;一处景点,犹如一座哲学家的雕像,任你思想;一处景点,好象一件风雨的杰作,任你欣赏。这里不愧是天然的雕塑馆,地学科普教育的神圣殿堂。
莫高窟的“飞天”、大漠深处的“驼铃”、壁画艺术的“莲花”和典雅的地质地貌景观,独特的自然风光,弥足珍贵的人文历史遗址,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美丽画卷,将使中国敦煌地质公园成为地质科学考察、历史文化溯源、沙漠戈壁探险和休闲度假游览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