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黎明在野外
虽名为地质大队,但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后,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311大队的地质工作就完全停止,变成以工程施工为单一业务的队伍,单位效益每况愈下。
临危受命的谭黎明,2008年9月就任311大队总工程师。他的到来,竟激活了一池春水……
临危受命,用激情重燃梦想
由于311大队组建后经历了3次搬家,一直无自己的勘查基地,上世纪80年代地质工作陷入低谷后,大队被迫走上单一民品开发与工程施工业务的道路。“地质工作一停就近20年,当初的地质技术人员不是在工程施工领域找饭吃就是离开了单位。”
为完成局对311大队的战略调整任务,谭黎明决定采用回流和闯路双管齐下的办法,从人才和项目入手,先恢复地质业务再说。
但他面临的困难远比想象的严重。
为回流技术人员,他到大队劳资科一泡就是几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档案看大队到底有多少地质技术人员、哪些人可以回来继续找矿。在确定可以回流的技术人员名单后,他在大队下调令的同时,一个一个地打电话。
电话动员的效果开始并不理想。除在大队施工项目上工作的人员外,部分技术人员利用当时各单位普遍实行的“两不找”政策,开启了自己的发展空间,有的甚至形成了上千万元的资产规模。
他没有放弃,继续做工作。在他的召唤下,7名地质技术人员放弃了优厚的待遇,义无反顾回到311大队。接着,在大队长肖国强的支持下,10名已退多年的老技术干部返聘到地质岗位,恢复地质工作的第一批中坚力量就这样形成了。
拼搏不止, 为梦想搭建舞台
要把311大队再打造成一个综合地质队,光靠打游击是不行的。
谭黎明深知,在停止地质工作后,311大队在人们心目中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勘队伍。改变人们的这一认识,是311大队发展的当务之急。
好事多磨。当启动项目进入到最终资料和数据库提交时,项目负责人身体却出了问题。这时,谭黎明挺身而出,组织大家不分昼夜地工作,亲自操刀4个矿区的报告,最终以优秀成绩通过了专家评审。
启动项目的成功,为311打开了服务国土资源管理的业务大门。
谭黎明在研究中发现地处湘鄂赣幕阜山有许多铀异常和小矿点,但受当时大岩体中无大矿认识的束缚,业内人士得出了这一区域找矿前景不大的结论。在进入新世纪后,在大岩体中找到大矿的案例不断出现,幕阜山“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局面真的还要持续下去吗?
带着疑问,谭黎明在反复研究资料后,多次到现场实地踏勘。他发现,幕阜山地表风化严重,地表矿化往往被雨水淋蚀且产生了漂移,要找矿就得将大构造和次级构造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突破点应放在两级构造的接合部。
形成这一新认识后,谭黎明抓住一切机会向省国土资源厅和专家进行了推介,湘东北有铀而且前景广阔也逐渐成为省内专家的共识。
跻身省级整装勘查区的牵头单位,谭黎明应该满足了吧?不,他保持着异常冷静的头脑:“这离局要求的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的目标还远着呢!”
身先士卒,因热爱而无悔
自1983年毕业后,谭黎明就再也没离开过山、离开过热爱的地质事业。他说:“找到矿了,人就会兴奋。”
1984年,谭黎明在湘西参加古丈铀矿会战时,有天在野外踏勘时发现了铀矿带,他就和同伴兴奋地顺着矿带往前追索,直到天完全黑下来看不见下山的路。当天晚上10点,他们才和打着火把前来营救的队友接上头。
“我们的这个险冒得非常值得!”谭黎明说,“从我个人说,参加工作不久就找到了矿;从国家层面看,湘西会战是在探索‘碳硅泥岩型’铀矿类型的前景,当时的依据是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这里有成铀地层。这一发现为区域地质理论提供了证据”。
即使现在做了队总工程师,谭黎明的兴奋点仍在找矿上。
2012年,大队承担了危机矿山《湖南省黄金洞金矿勘查项目》,这是一个老矿山,已经有几百年历史,资源处于枯竭边缘。矿山自己开展了几个阶段的接替资源勘查,但成效仍然不明显。
谭黎明不信邪。他独自背着地质“三宝”,在那片山岭里转了6天,再带着请来的专家到现场探讨金矿成矿的侧伏规律,反复琢磨10多份地质报告。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钻探工程,只用一年半时间就实现了百年老矿的新突破。2015年,谭黎明被评为全国地勘行业“最美地质队员”。
可人毕竟是血肉之躯,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让谭黎明的身体开始发出“警报”。2013年10月12日,他突发心肌梗死,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经紧急抢救,植入了四个心脏支架才脱险。但术后第九天,他就悄然出现在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培训班上,第十一天实地参加了平江县金铜铅锌铀整装勘查区的项目监审。
同事们劝他,可他总是说:“我忙惯了,闲下来会病得更重的”。至今,谭黎明仍然带着七八种救生药,奔波在他热爱的事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