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保障首都资源供应与生态环境安全

——北京市地勘局副局长卫万顺谈北京未来城市地质工作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滕艳 李斌 蒋明 发布时间:2015-09-14
  ■北京城市地质工作要以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理论创新

  ■要实施首都建设地质响应计划,包括人居地质安全保障工作和首都地质资源环境保障工程

  ■加快建设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平台,统筹部署地质工作

  
  近日,在北京市地研院“第三期科技大讲堂”上,北京市地勘局副局长卫万顺以《北京城市地质工作进展与思考》为题,深入浅出地为科技人员介绍了北京市地勘局近年来,围绕城市地质工作,在战略思想转变、战略研究推进、战略措施实施方面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展示了在新时期服务首都基础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对新常态下如何开展首都城市地质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展望。

  未来10~15年,北京城市将处于快速发展重要时期,北京城市地质工作要实现理论创新

  卫万顺认为,未来10~15年,北京城市将处于快速发展重要时期,但“城市快速发展与战略资源承载能力日趋不足、城市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形势更加复杂。”卫万顺说,“加强北京城市地质工作,对保障城市发展所必需的战略资源供应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卫万顺透露,近年来,尤其“十一五”时期,国家和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划,如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北京市相继出台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十一五”时期地质勘查发展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固体废弃物处理规划、能源发展及节能规划、防震减灾规划以及城市减灾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等,为北京城市地质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城市地质工作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先行性工作。卫万顺表示,以往,我们习惯按照地质专业类型进行地质工作分类和部署工作,如矿产勘查、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和基础地质研究等。现在,如何使地质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跳出传统地质专业的框框,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地质工作类型划分,创新城市地质工作类型划分方案。

  “1999~2009年,北京地勘局属地化管理后10年,实施的是问题推动型地质工作发展模式;2010~2020年,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开始后的前十年,要实施理念发展型地质工作发展模式。”卫万顺说。

  他认为,北京城市地质工作要实现理论创新。北京市地勘局要主动履行职能,开展北京市重大地质问题战略研究,要以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适应城市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导向,研究战略资源、地质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以及城市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动把地质工作的重大问题和建议报上去,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

  积极应对居住空间、安全饮水等一系列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关的重大地质问题

  卫万顺介绍,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包括提供安全的居住空间、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控制空气污染等挑战,这些挑战所涉及的问题都与城市地质工作有关。

  一是与居住空间安全有关的重大地质问题。

  目前,北京土地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保障程度日益降低。北京市面积仅有16410平方公里,山区面积约10072平方公里,平原地区面积约6338平方公里,扣除农、林、水域以及其他维持生态所必需的用地,可用于城乡建设的用地只有2400平方公里,城乡建设规模明显受到限制。

  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受地质三维结构的制约性也日益凸显,北京地下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发展迅速,这些工程建设均需要对地下地质三维结构掌握十分清楚,需开展地下空间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工作。

  与此同时,地壳稳定性和活动断裂对城市发展约束程度增大,平原区活动断裂多隐伏于地下,在判定断层的有无、规模、位置、产状、活动时间以及与地震等方面的关系时,往往难度很大。

  二是与安全饮用水和卫生设施安全有关的重大地质问题。

  北京地下水仍然是城市安全供水的决定因素,地下水资源紧张局面不容乐观,利用量已占总用水量的2/3以上,部分地区地下水水质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摸清地下水资源状况和潜在的危机,研究相应的战略对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是与控制空气污染有关的重大地质问题。

  北京能源与环境安全形势严峻,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北京能源极为有限,能源供应以外地调入为主。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北京能耗水平较高、能源结构仍不够合理,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急需新型优质环保能源补充。

  卫万顺表示,积极应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多种挑战,地质工作必须实现四个转变:工作区域要从山区向平原区转变,向城市的中心地带转变;工作重心由单一矿产资源向资源与环境并重转变,更多地关注城市地质环境安全;工作手段由传统地质方法向适宜城市工作的新方法转变,优选有效的城市地质工作方法;工作对象由关注地表问题向关注地上与地下问题并重转变,极大关注地下空间的科学开发。

  “要全面提升城市地质工作对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支撑水平,包括实施‘两项工程和一个平台’战略,即重要战略资源保障工程、城市地质环境安全保障工程和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不断提高城市地质安全信息服务能力,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态系统长期动态平衡;积极推进在调查型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监测型和信息服务型地质工作;及时预警预报城市地质安全,严防非正常情况下城市地质安全危机事件发生。”卫万顺说。

  从“四个层次”构建与建设世界城市发展空间相适宜的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

  卫万顺介绍,世界城市均须构建世界城市区域体系。如,纽约是基于纽约大市区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根据社会、经济特点而划定的“城市化地理区”;大伦敦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伦敦城,二是大伦敦市,三是管理松散的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东南部城市化地区;“东京圈”以东京都为核心,以京滨、京叶临海工业带为依托,由东京及其周边半径100公里范围左右20多个规模大小不等的城市组成的环状大城市带。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也须规划构建世界城市区域体系,未来北京建设应是基于“京津冀”广阔的发展空间,应包括四个层次——中心城区、规划新城、村镇一体化、京津冀都市圈,与此同时,需要从“四个层次”构建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发展空间相适宜的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

  一是北京中心城区要实施大区协同战略,建立多参数立体地质勘查评价体系。

  中心城区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范围是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1085平方公里。应综合运用现代勘查技术,开展三维地质结构、活动断裂及地壳稳定性和重要战略资源勘查评价工作,工作精度为11万~15000,获取城市规划发展的综合地学信息,建立的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数据管理和服务系统,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以及社会公众信息需求提供服务。

  二是11个规划新城实施新城崛起战略,建立规划新城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

  11个规划新城是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中两个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要开展规划新城范围内的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勘查评价工作,工作精度做到12.5万~11万,对可能存在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详细研究和评价,提出科学合理防治措施,为新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村镇一体化实施城乡联动战略,建立村—镇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

  镇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要以解决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镇—村可能引发的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安全保障两方面的问题为主线,开展涉及特色农业、大宗农业地球化学背景、地质旅游等资源保障方面和地灾、农村饮水保障、地热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垃圾处置等地质环境安全方面的工作,工作精度做到15万~12.5万,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四是京津冀都市圈要以北京为核心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建立“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工程地质勘查评价体系。

  “京津冀”都市圈是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即8+2模式,“8”指河北省的石家庄市、秦皇岛市、唐山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张家口市、承德市,“2”是指北京市和天津市。应开展“京津冀”都市圈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勘查评价工作,工作精度做到15万~11万,编制“京津冀”都市圈地质矿产、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分区等系列图件,为“京津冀”都市圈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的北京市城市地质工作,应统筹部署、重点加强、逐项落实

  卫万顺表示,未来北京市城市地质工作,要实施首都建设地质响应计划,包括实施首都地区人居地质安全保障工作,实施首都地质资源环境保障工程,加快建设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平台,统筹部署地质工作,重点加强,逐项落实。

  实施首都人居地质安全保障工程,包括开展首都经济圈资源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切实为城市规划布局、重大工程项目选址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加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及评价研究,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开展高精度农业地质调查评价,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开展新城镇新农村建设前期详细工程地质勘查工作,为详细规划提供地址依据;开展重大线性工程综合地质调查工作,为重大线性工程规划和已有工程灾害防治提出合理化建议;继续推进潜在活动断裂精细结构调查以及工程危险性评估工作,为城市规划以及重大工程前期规划提供依据。

  实施首都重要资源地质保障工程,包括开展首都地下水资源环境综合调查评价,重点对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开采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及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分层评价,提出地下水分区分层分质供水的规划建议方案;加快开展浅层地温能、地热和再生水热能地质勘查评价和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提高清洁能源在我市住宅能耗中的比例;开展土地资源质量综合地质评价工作,建立土地规划地质支撑体系,完善土地利用规划。

  卫万顺介绍,目前北京地勘局与北京市国土、规划、建设、环保、水务等部门密切配合,正加速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该平台包括“八大监测预警系统”,目前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3个系统分别是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预警系统、北京市地下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北京市地热与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影响监测预警系统。正在建设中的两个系统为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北京市平原区活动断裂监测预警系统。另外,拟建的3个系统分别是北京市土壤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北京市重大建构筑物及地下空间地质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北京市重大线性工程地质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此外,卫万顺建议深化地勘体制改革,提高地质工作服务首都建设的能力;将地质事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北京市城市地质工作法规体系;以首都建设地质响应计划为龙头,统筹安排地质工作任务,并通过年度计划、地质项目和专项措施等予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