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遗迹:兵马司9号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张尔平
发布时间:2015-09-01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北京市西城区公布38处抗战遗迹,多为当时的学校、图书馆和名人居所。就中国近代科学纪念地而言,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北京西城兵马司9号(现15号)历经民国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日伪华北自治委员会的几朝风雨,其中书写了抗战时期地质工作者在日寇面前不屈不挠,保护国家地质标本的一段历史。这一旧址,未列入本地区的抗战遗迹,与地质部门对自身历史认识和宣传不够有关,可说是一件憾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冀东局势日渐严峻。1935年底,地质调查所从北平兵马司9号迁往南京,留下一部分人员和设备,组建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杨钟健时任分所所长。
抗战以前的几年,地质调查所经历了历史上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仅就所里的地质矿产陈列馆而言,很快扩充为两个馆:南京总馆和北平分馆。在杨钟健的主持下,位于丰盛胡同3号(现兵马司胡同6号)的北平分馆设有地层、金属矿产、地质构造等14个陈列室、数千件标本,颇具规模;其中的古生代和中生代陈列室,陈列有自寒武纪至白垩纪各个时期的各种化石,如寒武纪的三叶虫、奥陶纪的首足类化石,泥盆纪的珊瑚、侏罗纪的植物化石,都是极完善的标本。又如周口店猿人洞陈列室,展出1929年裴文中发现的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头盖骨模型,贾兰坡新近发掘的3个猿人头盖骨也由德国学者魏敦瑞制成模型,与猿人所制作使用的骨器、石器一并展出。该陈列室可说是今天周口店猿人博物馆的前身。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如此大宗系统的标本,历经战乱而得以保存,归功于地质工作者坚守信念,为国家保护科学资产,功不可没。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杨钟健等相继撤往后方。只有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新生代研究室,名义上隶属协和医学院,仍留在北平。为了保护兵马司9号所址,新生代研究室的人员在大门口插上美国国旗,挂上“北平协和医学院新生代研究室”的牌子。同年11月,裴文中从法国学习归来。
裴文中是中国著名史前考古学家。1929年在杨钟健领导的新生代研究室负责周口店发掘工作。同年12月2日,裴文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震惊国际学术界。此时,他本拟回北平携家眷南撤,地质调查所翁文灏所长和协和医学院都希望他留下来管理新生代研究室,于是裴文中就任副主任。那时,周口店的发掘随着北平沦陷停工,只派三名工人留守,并筛土拣拾动物碎骨。1938年5月,这三名工人被日寇杀害,新生代研究室周口店办事处的房子被烧光。形势愈发严重。
虽然日本人和伪政权多次提出接收兵马司9号和丰盛胡同3号所址,协和医学院则以美国人投资理当保护为由,一再申辩阻拦。70多岁的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躺在大门口,手举美国国旗,阻止日伪军进入。
据现年98岁的胡承志先生回忆,当时协和医学院娄公楼106、108号是新生代研究室的办公地。裴文中、卞美年和法国学者德日进等人,上午到兵马司9号上班,下午在协和医学院办公,目的是保护地质调查所的房产不被日军占据。科学家们仍在忘我地从事科学研究。相安了一段时间,一直维持到1941年12月。所有办公地点均被日军占据。胡承志说,太平洋战争爆发七个星期后,我们全体失业。
至此,裴文中已无力保护所里的资产。
1942年,伪华北地质研究所在兵马司9号成立。所长、地质专家李岐山(后名李明)悄然负起保护的责任。这段史实却鲜为人知。那时,李岐山在兵马司9号办公室和丰盛胡同3号陈列馆派人看守,不许日军出入。如有日伪军闯入盘查,留学日本十年的李岐山厉声将其斥退。令日本侵略者万没想到的是,北支那开发株式会社精心挑选的学者李岐山,经北平地下党发展,已参加反日外围组织,并于抗战胜利时投奔张家口解放区。
1946年,北平分所恢复。据分所所长高平的工作报告,他们用一年半的时间整理陈列馆,更换标签,重新排列陈列室和展品。报告中未见损失标本的记载。这些地质标本得以保存,成为今天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早期馆藏。
2004年,我们在济南见到99岁的离休干部李明,看到他的各种材料,才知道尘封历史中的真相,看到兵马司9号中共老党员的身影。
中国地质调查所是我国第一个近代科学机构。这一点,已得到科学史界的公认。当年兵马司9号的年轻学者,后来许多人都成为著名科学家。经历过战争年代,科学家不仅仅因为学术成就而著名,在抗日战争中,他们为科学、为保护科学资料而战,他们同样是战士。他们工作的地方,同样留下了不朽的抗战遗迹。
(作者单位为中国地质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