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预报制作发布与防灾减灾对策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刘艳辉
发布时间:2015-08-28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是如何工作的?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产品表达的是对未来一定时段内(一般为未来24小时,精细化也可为6小时、3小时,甚至更短)降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的空间范围及可能性大小的分析预测。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接收
数据监测接收:国土部门提供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监测信息;气象部门提供实时降雨量情况以及未来降水预报信息。
运算
预警模型运算:根据监测及预报,启动地质灾害预警模型运算,形成客观预报产品。模型一般分为统计模型和动力统计模型。
技术会商
预警技术会商:业务人员根据模型输出的客观预报产品,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初步预报意见后,开展本部门内纵向会商和部门间的横向会商。
等级确定
预警等级确定:根据模型运算和技术会商结论,形成最终预报结果,确定预警等级,制作预报产品。
信息发布
预警信息发布:当预警等级达到黄色预警及以上时,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对社会公众发布;同时,预警信息及时提供给政府及有关部门作为决策依据。
信息反馈
灾情信息反馈:及时获取地质灾害发生和采取防范措施情况,开展调查分析,检验评估预警效果。
预警等级划分
预警等级是对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种量度,共划分为4个级别。
红色预警
橙色预警
黄色预警
蓝色预警
预警信息获得途径
各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一般均可通过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介获取,地质灾害监测员一般可直接通过手机短信获得。
收到预警信息后怎么做?
红色预警
警报级。应急响应,及时处置。
专人高度关注实际降雨情况,每小时1次;预警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每小时1次;关注电视台和网络发布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特别是加密的预警信息;通过电话、高音喇叭、逐户通知等多种形式告知到危险区的每一位人员,做好紧急避险准备;各有关单位值班和应急指挥人员做好响应准备。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紧急疏散灾害易发地点附近的人员,开展应急抢险。
橙色预警
预警级。加密监测,准备防范。
专人密切关注实际降雨情况,每日4次;预警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每日4次;关注电视台和网络发布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通过电话、广播、电视等渠道提醒预警区内群测群防员注意防范地质灾害发生;各有关单位值班人员做好响应准备,发现情况第一时间上报相应主管部门,并适时采取相应措施。
黄色预警
注意级。持续关注,记录变化。
专人持续关注实际降雨情况,每日2次;预警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每日2次;关注网络发布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各有关单位值班人员关注,做好响应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