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地质队员讲故事
繁忙的工作中
驱车从塔什库尔干县赶往莫喀尔铁矿的山路上,雪峰、蓝天、白云交织成一幅幅画卷一页页翻过,缓解了记者沿途因剧烈的颠簸和缺氧造成的不适。“咱们马上就到营地了。”新疆地质二大队的张春江副队长说,此刻,群山间那一排白色的简易房前,身穿鲜红工作服的地质队员们走入了这幅美好的画卷,正热情地向我们挥手。
新疆地质二大队成立于1958年、多次受国家和自治区表彰的功勋地质队伍,近年来又连续实现了“三铁一金”的重大找矿突破。面对着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寂寞,经历过地矿行业的周期性低谷,二大队人是如何实现他们薪火相传的“大矿梦”的?就让我们走近这里的地质队员,听听他们的故事。
“70后”:“行业低谷让我们格外珍惜工作机会”
目前,地质二大队的总工、副大队长、项目负责人,基本都是“70后”。他们继承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务实严谨,经历了市场经济大潮初起的洗礼,说起当年的风餐露宿、艰难险阻,现在都已云淡风轻。早已成家立业的他们,大都经历过妻子生产、父母生病而不能照顾的遗憾,现在只要是不出野外的日子,都会赶紧回家“好好表现”。
郝延海,项目负责人。他刚参加工作时,正赶上1997年前后地矿行业的低潮期。他回忆,刚到新疆地质二大队时,还能开出全工资,不久以后,就变成了70%,再后来,发到手只有30%。在找不到项目的情况下,地质队员们喂过鸡,养过鱼,种过菜。而当时仍是文弱书生模样的郝延海,为了维持家里的生活,曾经卸了一个月的化肥。
同样经历了那段艰难日子,曾在菜场卖过三天菜的石光辉,格外珍惜地矿行业回暖后的找矿机会,成了全队专啃硬骨头的“拼命三郎”。那时地质队员们干工作都摽着一股劲:“今天你跑20公里路线,明天我就跑30公里。采化探样,你背上3个馕,采了100个样,用个三四天,我就要背上10个馕,10天采300个样回来。”说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石光辉现在还是兴奋不已。
“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是队员们跑野外的生动写照。遇上路不通,给养送不上来,没菜吃、饿肚子的情况也常有。2003年,赶上修新藏公路,道路受阻,从山下采购的物资在途中被耽搁了很多天,等拉到山上,肉已经变质,甚至骨头里面都出现了肉虫。“那也舍不得扔啊!让大师傅处理干净后,我们还是把它吃了”。那一幕让现任莫喀尔项目组组长的王海军记忆犹新。
每一位地质工作者都有对自己影响最深的地质前辈。对于郝延海、石光辉、王海军来说,他们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是负责指导他们的前辈们一丝不苟的严格要求。而对于买买提明=米日阿布都拉来说,对他影响最深的,就是同为地质工作者的父亲。
买买提明的父亲是地质队的项目管理员,很少有时间在家陪他。买买提明回忆,自己最喜欢冬天,因为一到冬天,父亲就会收队回家,他就能坐在父亲身旁,听他讲野外找矿的故事,因此,在他幼小的心中,找矿便成为了一件无上光荣的事。而更让他难忘的是,在看露天电影《年青的一代》时,所有人随着电影里的《勘探队之歌》轻声哼唱,许多人眼中闪烁着泪花……他说,地质工作是他的梦想,他很幸运能够成为地质人。
“80后”:“找大矿是我们几代人的梦想”
当许多年轻人都把“钱多、活少、离家近”作为理想工作的标准时,而另外一些人却选择离开都市,走进大山,选择了远离网络、社交的孤寂。
“80后”地质队员张强,虽然已考上了中国地质大学的研究生,但他还是选择留下,并在完成规定课程后,回地质队来做课题和项目。
他和恋人身处两地,两个人大多数日子只有靠电话联系。有一次为了给女朋友打个电话,他和另一位地质队员翻越了两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找信号。当听到电话那边女朋友惊喜的声音,张强也开心极了。虽然他也有去内地工作的机会,但张强还是放弃了。
面对记者的疑问,张强笑着说:“西昆仑找矿前景好。我的理想,是找到一个大矿。”这质朴的话语,记者在从前采访新疆二队总工冯昌荣、副队长石玉君、项目负责人石光辉、郝延海、王海军时都听到过。这熟悉的话语,不就代表着几代二大队地质人薪火相传的“大矿梦”吗?
为了不漏掉脚下可能出现的大矿,张强说自己就像是得了“强迫症”。采集化探样的时候,需要按照GPS指示的位置走。而张强必须等到设计点位和实际点位完全重合,并且达到最佳精度,才能放心采下一个样。
同为“80后”的王强强也喜欢跟自己较劲。今年是他大学毕业后在二大队工作的第五个年头。他工作第一年就在地质资料整理中获得一等奖,以后每一年这奖项中都少不了他的名字。“只有把事情做好了,心里才踏实。”王强强说。
对于这种“跟自己过不去”的认真劲儿,他们的项目组组长王海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西昆仑很多地方是地质工作空白区,即使这几年做过一些航磁工作,但如果不踏踏实实做好实地查证,不仅有可能造成后续打钻定位的重大误差,有可能漏掉大矿。因此,现场采样、跑勘探路线,一点都偷不得懒。对此,张强很认同:“干地质工作是个良心活儿,这些好的传统我们一定要保持。”
“90后”:新时期依然需要“三光荣”精神
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的李辉,“90后”,来新疆地质二大队刚一年。“都说干地质工作辛苦,但做哪个行业不辛苦?”李辉说。当初考大学报志愿时,家人提出了这方面的顾虑,而李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工作后到了西昆仑,野外的艰苦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
在雪地里露天啃干粮,和队友们紧紧挎在一起蹚过猛涨的叶尔羌河……这些经历都让他认识到,要想真正在这个行业中扎下根,还要吃更多的苦,经受更多的磨炼。从刚到项目组的“两眼一抹黑”,到后来逐渐将学校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方法运用在实际工作中,李辉已逐步在团队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对于项目组里的年轻人,石光辉则感慨地说:“以前在我们那个年代,大多通过露头来找矿,现在的年轻人在深部找矿、软件技术、外语等方面都比我们有优势。我们逐渐退下去,他们接上来,今后他们的天地肯定比我们的广阔。地质工作不就是这样传承的吗?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吃苦的劲头没让我们失望!”
郝延海表示,时代在发展,对新一代地质人的要求也在发生一些变化。“80后”、“90后”的成长环境相对优越,独生子女居多,所以在工作中要多鼓励,要注意方式方法;但与其他行业相比,地质工作仍然是比较艰苦的,不管是哪个年代成长起来的地质队员,都要主动适应,“三光荣”精神并没有过时。
快告别时,记者听到几个年轻的地质队员在边上闲聊,在比登上面前的这座山几分钟能到顶。他们这种比着赛着的劲头,多像石光辉他们当年!这些地质队员们的内心清澈透明,他们的笑脸在高原的强紫外线下一如既往地灿烂,就像他们的“大矿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