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下的项目部 马德贵 摄
海拔4500米的工作区 马德贵 摄
青海东昆仑由于其优越的成矿背景,俗称为青海省的“金腰带”。然而多年来,其西段金矿的找矿工作却一直未有突破。2014年,青海省国土资源厅设立了“青海省格尔木市昆仑河地区金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希望通过这个整装勘查区的带动作用,进一步使“金腰带”向西延伸。7月22日,记者来到海拔3800米的昆仑河整装勘查区黑刺沟项目部,深入了解了这个项目的“前世今生”。
昆仑河里“钓大鱼”
从格尔木南口出发,沿着青藏公路行车110公里后便进入昆仑山腹地,再在颠簸的便道上向西行驶40公里,就是青海地矿局昆仑河地区金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黑刺沟项目部的驻地。巍峨的昆仑山下,一排绿色的帐篷在清澈的溪水前一字排开,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记者到来时,项目部的地质队员们正在换上崭新的国旗。鲜红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仿佛在展示地质队员为国找矿的信心和决心。
来到帐篷里,青海地调院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昆仑河整装勘查区项目负责康继祖如数家珍地向记者讲起了这个项目。
昆仑河地区金多金属矿整装勘查是青海省国土资源厅2014年确定的省级整装勘查区之一,由青海地矿局主管,青海省地质调查院为牵头单位,勘查周期为2014年~2020年。地质人员在全面总结已有勘查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成矿条件有利、资源前景良好、找矿成果突出的昆仑河地区,以构造蚀变岩型金矿、高温热液型钨锡矿为主攻方向,全面开展勘查区内整体项目规划、成果资料总结、找矿方向研究等工作。通过开展典型矿床重点勘查及外围重要矿化异常集中区查证、基础地质调查等层次的勘查工作,较系统地了解勘查区资源远景和找矿潜力。
康继祖介绍,昆仑河整装勘查区位于格尔木的西南侧,它的正东面是五龙沟整装勘查区、南东侧是大场金矿区。建立昆仑河整装勘查区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承担了青海“金腰带”向西延伸的重任;而另一方面,昆仑河地区不同于五龙沟、大场、沟里等成熟的找矿区,资源情况已经被地质人员所掌握,“而它就像刚出生的孩子一样,它的未来还需要我们去探索、培养和研究”。目前,整个昆仑河整装勘查区拥有67个地勘项目,2015年的投资在1.5亿元左右,2014年则是投资了2亿元77个项目。
那么,昆仑河的找矿前景到底如何呢?
说到这里,大家都非常激动。康继祖说,昆仑河地区划分了3个成矿远景区,其中2号带东西延伸130公里。在这130公里的范围内,有很多项目设置在这里。现在主要的成矿集中在昆南断裂转折部位,成果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块,目前区内总体已经探索到20余吨金资源量,进一步证实了“金腰带”是可以向西延伸的,而且前景非常可观。
黑刺沟项目负责孙宏亮说,黑刺沟项目今年围绕4个异常区工作,在工作已经相对成熟的一个异常区内,目前地表已经圈定6条金矿体,富矿层位在地表已经达到了3公里,带内不连续的金矿体已经圈定了2公里,最高品位可达到13克/吨,厚度达5米,平均品位4克/吨左右,已经求得金资源量1.5吨。另一个异常区内,地表金矿体最高品位22.1克/吨,地表平均品位5.6克/吨。另两个异常受常年积雪、地形条件限制无法进入,工作程度也较低,但也已经有了初步找矿发现。
黑海北项目组长黄国彪介绍,黑海北项目处于昆仑河整装勘查区2号成矿带上,目前发现金资源量7吨,比2014年新增2吨,成矿条件比较好。“如果把昆仑河成矿带比作一条河的话,矿体就像河流里的鱼。目前我们只抓住了几条鱼,但其他的鱼还无法控制。黑海北成矿破碎带矿区东西跨度大概有15公里,地表品位最高33克/吨,其中去年施工的一个钻孔品位有10.2克/吨。通过地表和施工钻探工程,我们希望今后找到更多的矿、抓到更多的鱼。”
除了金矿,昆仑河还有新的发现。孙宏亮介绍,地质人员在铜金山、二道沟等地首次发现了大规模的岩浆热液型白钨矿,成矿信息丰富,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这对青海省寻找钨矿非常有指示意义。
产学研结合解难题
在取得这些成果的背后,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也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完美结合。
早在整装勘查区设立之初的2014年,青海地调院领导就意识到整个项目缺少科研人才。于是,求贤若渴的院领导亲自来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找到相关专家来开展项目配套的综合研究项目,并且不定期地组织学术研讨活动。去年,昆仑河整装项目和拉陵灶火整装项目就共同组织了一场局专家和系统专家共同参与的研讨会。他们与项目组的地质队员同吃同住同上山,交流思想,提出建议。青海地调院地研所专门负责科研项目,他们把实实在在的项目与科研项目及时地对接起来,与专家们一起研讨相关课题。
于是,通过1:5万系列图件的编制、研究,划分了3处成矿远景区,并圈定了7处找矿靶区;对昆仑河地区岩浆岩时空分布格架进行了大致的划分,对与勘查区成矿关系较为密切的两期岩浆活动进行了重点采样和研究;对区内构造格架及重点矿区的控矿构造进行了重点踏勘,大致了解了本区的主要含矿、控矿构造,为寻找造山型金矿奠定了基础。
更大的收获是,项目组出野外的大多数是“80后”,基础理论不太扎实,经验不够丰富。通过与专家们的“亲密接触”,他们迅速地吸收到很多认识,提高了综合判断能力,一批业务骨干脱颖而出。
然而,昆仑河的找矿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现在,他们就遇到了难题。康继祖和黄国彪都表示,目前发现的主矿带上虽然有很多矿化点,但每个矿化点的产状都不一样,有的南倾、有的北倾。而且金矿的找矿标志也不是特别不清楚,虽然处于同一个成矿带,但每个矿区差异比较大,对金矿标志层的识别也非常困难。而这些难题,还需要进一步工作。一方面要积累更加丰富的资料,另一方面也求助相关的科研机构研究解决。
以苦为乐建功业
昆仑河整装勘查区位于青藏高原东昆仑西段昆仑山南坡,地处柴达木盆地南缘。勘查区南北两侧地处昆仑山主脊,山势陡峻险要,由于谷深坡陡,沟壑纵横,许多地方无法攀登或逾越,生产、生活物资补给困难,通行条件差,大部分地区车辆难以通行,只能依靠牦牛、马匹作为主要交通工具或徒步行进。很多项目地处高海拔山区,昼夜温差大,风沙大,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左右,条件非常艰苦。
这样的艰苦,记者略有感受。从青藏公路下来到黑刺沟项目驻地虽然只有40公里,记者却充分感受到了被地质队员戏称为“项目高速”便道的极其颠簸与飞沙走石。沙石打在车窗上啪啪作响,而整个人也被颠簸得像散了架一样。即便如此,黑刺沟已经是昆仑河地区条件最好的项目部了。黄国彪告诉记者,他们黑海北项目部仅驻地海拔就高达4980米。而要到达那里,除了便道,还要走100多公里的山路,他们每次补给的鸡蛋基本上会有一半被颠破。
虽然是三伏天,黑刺沟项目部的帐篷里却不得不生起炉子,来抵御夜晚的寒冷。但是,这些在地质队员眼里都不算什么,甚至别有意味。今年刚来两个多月的“90后”张永熙,毕业于石家庄经济学院,他告诉记者出野外感觉挺好的,至少在这里呼吸的空气是新鲜的,而且晚上星星特别好看。如果想家了,就“找地方”打个电话。孙宏亮说:“野外当然苦,但我们非常喜欢这份职业。更何况现在的条件比前辈们好多了,院里还给我们配备了象棋、跳棋、流动书屋等等,业余生活丰富多了。”
就是在这种以苦为乐精神的激励下,他们取得了累累硕果。截至目前,勘查区内发现各类矿(床)点65处,其中金属矿点60处、非金属5处。他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提交金总资源量100吨,钨、锡总资源量30万吨;提交可供近期开发利用的大型—超大型资源勘查或矿产开发基地2~3处。其中2015年提交金总资源量20吨,钨、锡总资源量3万吨,提交可供进一步勘查的普查基地7处,矿产地4处。
“找出矿来,是地质人唯一的骄傲,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洒下了汗水、付出了青春,出成果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康继祖的这句话,代表了所有地质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