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绿色潇湘 诗意家园

——湖南省冷水江市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纪实

作者:秦慧英 肖敏 陈历荣 发布时间:2015-08-12

曾经,湖南省冷水江市锡矿山“世界锑都”的盛名吸引了无数人抱着发财梦奔涌至此。但过度采掘让锡矿山变得千疮百孔,环境污染之重让人忧心不已。为找回绿色家园,人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值得欣慰的是,绿色正一点一滴重回锡矿山。

 

利剑斩污, 非法企业全部取缔

 

看着家周边渐次冒出来的一片片绿色,土生土长的康石厚心里舒坦了不少。7月底,记者来到冷水江市锡矿山采访,老康感慨地说:“你们要是前些年来,肯定一刻都不愿多待,到处一片荒凉,草木不生长,粉尘漫天飞。现在你们能看到满山青绿,不容易啊!”

 

康石厚曾是个下矿工人,他告诉记者,那时的锡矿山,抬头还能看见蓝天,低头也能瞧见绿草。然而,上世纪80年代后,锡矿山进入掠夺式开采阶段,环境状况急转直下。“2009年,锡矿山一个山头就有96家小型冶炼厂,到处黑烟滚滚,草木被熏死殆尽,只剩下裸露的废渣刺得人眼睛生痛。”同行的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回忆当年的场景。

 

2010年起,一场涉锑企业关闭整顿风暴在锡矿山掀起。该市共关闭涉锑企业82家,取缔选矿小作坊145处,7家锑开采企业整合至4家,民营锑冶炼企业整合至8家,所有非法建设涉锑项目全部关闭取缔。

 

“整治后的企业,全部配套建设了烟气脱硫设施,并通过环保验收。市里还将对这些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组建成1个大型锑业集团,提升环保水平。”冷水江市环保局总工程师李建胜说。

 

一系列整治措施后,环境改善成果也十分明显。以康石厚所住的长龙界地区为例,去年该市空气中二氧化硫日均浓度值同比下降76.7%。

 

变废为宝, 砷碱渣不再闻之色变

 

新账不能再欠,旧账努力还清,是锡矿山环境整治的底线。

 

旧账多,冷水江市采取多条腿走路。一方面对工业污染源、废渣、河流进行分类专项治理;另一方面,对锡矿山宝大兴区塌陷区进行地面专业沉降监测和地下支护,修建了2.7公里避险公路;在15个村实施引水供水工程,解决了1万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并建成含重金属污水处理站7座,总处理能力达7100吨/天。

 

旧账很棘手。仅以锑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砷碱渣”为例,砷碱渣中的砷以砷酸钠形式存在,含有剧毒且易溶于水。多年来,这些废渣因为没有好的处理技术,只能露天无序堆放,对土壤、水质等都造成严重污染,成为最难还的一笔旧账。从2014年起,冷水江市启动青丰河、涟溪河综合整治工程,通过类似垃圾填埋的方式,用反渗透膜将河两岸的废渣与河流和土层隔离开来,并且用水泥加固,防止其流动和渗透。一期工程共处理了400万吨历史遗留废渣。

 

但根治废渣最终还得抓源头。为此,锡矿山与中南大学、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南昌航空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组成“产学研”研发团队,经过数年攻关,实现砷锑分离、砷碱分离、砷酸钠干燥等三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将砷碱渣全部回收利用。锡矿山闪星锑业牵头并参与研发的“有色冶炼含砷固废治理与清洁利用技术”,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一技术,使曾经令人闻之色变的砷碱渣变废为宝,从此再无新的工业“三废”产生。

 

生态修复,还百姓以青山绿水

 

“虽然现在不住矿上了,但还是希望老家环境能变好一些。”85岁的曾贤云奶奶原是锡矿山宝大兴区陶塘街的居民,说起老家是又爱又恨。

 

前期的乱采滥挖,使锡矿山许多采空区成为一个巨大的“蛋壳”,曾奶奶此前就住在这薄薄的“蛋壳”上。“有一回,别人来我家,在地坪上跺了一脚,地面‘啪’地陷进去一块,吓得人直跳!”曾奶奶说,搬到宽敞明亮的安置房后,终于能睡上安稳觉了。像曾奶奶这样的搬迁户,在宝大兴区就有3000余户、11000余人。

 

而锡矿山上,变化也在悄悄发生。该市国土资源部门投入3亿多元,对锡矿山实施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将引水供水、河道清淤和8所学校改建等项目与种树复绿、搬迁避险等同步进行,环境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多年努力,矿山居民生活环境逐步改观。2013年开始,一场“矿山复绿”行动拉开大幕,59座矿山得以复绿,累计造林4000余亩,大叶女贞、楸树等一批抗污树种,已在锡矿山上摇曳生姿。

 

现在,从锡矿山盘旋而下,回头看去,矿山犹如穿上一件美丽的绿披肩。锡矿山人民想要的,也许不止一件披肩,而是一个更葱茏、更茂盛、更浓郁的大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