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应用广泛,在航天、电子、冶金、机械加工等领域都有其身影。黑龙江石墨储量占全国64%,占世界45%。黑龙江省萝北县的云山,就因石墨而闻名,石墨矿石量8亿吨以上,矿物量7000万吨以上,该矿床静态经济价值近2000亿元。在这组数字的背后是一本厚厚的详查报告,和黑龙江地勘六院人多年来的艰苦奋战。
初进云山
早在1984年末,一批地质专业毕业生投身地勘六院,当年坐着敞篷大卡车从单位到施工现场,200公里的路程要花两天时间。4月初进山,10月末出山,他们中途无法回家。但就是在这样设备装备落后、作业环境艰苦、困难压力重重的条件下,当时的地勘六院完成了石墨矿的普查工作,大致查明矿床的矿石量6.38亿吨,矿物量6400万吨,资源储量居亚洲第一。
详查献宝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好这宝贵的资源,摸清矿床资源家底,为我国石墨矿开采利用长期规划提供依据,2012年,地勘六院立项后,经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论证审查通过,开始对整个云山石墨进行详查工作。而曾经参与过普查项目的小伙子如今已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他们再进云山,开始了两年的野外作业。
一个项目的实施需要经过“项目筛选—立项—论证—实施—报告编写—审查”等过程,其中,实施阶段又包括测量、物探、槽探、钻探、取样、化验等环节,整个项目完成大致需要3至5年时间。云山项目组以时间为限、以进度为令,项目开钻孔200个,槽探施工6万多立方米,最忙碌的时候,27台钻机同时工作,近300名工作和技术人员在山上共同奋战。在这样高效的运转下,项目组仅用不到3年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工作。
而让人惊讶的是,这样一支雷厉风行的队伍中的技术负责人竟是地勘六院中唯一一位“女当家”——张寄丹。
槽探过程中,她每天都要紧随挖掘机的脚步,一旦挖到新鲜的基岩,便会第一时间去看有没有石墨矿体,根据矿体产状,布置钻孔。她说:“动作必须要快,因为这项工作必须当天完成,否则第二天下雨塌方就无法鉴别了。最忙的时候,白天在山上,晚上要参与编写核心区报告。几乎都是全员参战,大家都很拼的。”
据她介绍,在钻探阶段,全体技术人员每天要在山上工作五六个小时,每个人看两三台钻机,每个钻孔都要随时查看。做现场编录后,下午回到山下的临时办公区整理内业。终孔时,不管多大雨,技术人员都必须上山校孔深。
2013年12月,项目组野外施工结束。2014年8月,项目组完成详查报告编写,其中部分地段已通过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评审中心评审。截至目前,云山项目查清了云山石墨矿的库存状态、数量、空间分布、矿石质量、矿藏开采技术条件、矿石加工技术性能,不仅探明储量从6.38亿吨增加到8亿吨,还形成详控报告,为下一步开采和规划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