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坑井钻孔3抽水试验现场

有关领导视察黑井坑ZK2现场
习近平:“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温家宝:“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近日,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从民勤传来好消息:去年该院在民勤北部荒漠区找水取得重大突破,所打的3孔井今年都将开始利用,每孔井负责灌溉7000米长、100米宽的防护林任务。听到消息,该院水资源室的技术人员激动地说,有空了一定去民勤看绿!
千秋大计 重在找水
民勤县地处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最下游,三面被沙漠包围,沙漠和荒漠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近九成。该县是全国最干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沙漠每年都在以1~3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昔日13万亩沙枣林或成枯梢或死亡,50万亩林地沙化,近400万亩天然草场退化,缺水成了民勤北部改善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
缺水多沙,沙进人退,近10年来已有3.5万民勤人举家搬迁,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家园。虽然前人在此进行了多次找水工作,但都是成效甚微或无功而返。若沙漠化继续发展下去,民勤绿洲屏障将失去作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就有可能很快“联手”东进南下,整个中原大地都会遭受沙尘的袭扰。
民勤沙漠化问题深受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曾就民勤问题作出10多次批示和指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工作时强调“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充分突出了改善民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防治沙漠化,无非是植草压沙、种树固沙、改变局部气候环境,而最关键的还是寻找地下水源。2013年12月,国务院通过甘肃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总体方案后,提出“以水源涵养、湿地保护、荒漠化防治为重点,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三大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北部防风固沙林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河西祁连山内陆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为武威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于是,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前站——民勤北部山区和荒漠极端干旱区寻找可供利用的地下水,解决农牧民与厂矿企业用水问题,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2014年初,甘肃省水利厅和武威市委市政府组织前期找水目标战略论证后,民勤县政府委托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负责实施《民勤县北部山区找水靶区水文地质勘查》项目,以期解决附近农牧民和厂矿企业生活、植树造林等用水需求,保障民勤生态环境建设顺利进行。
团队协作 共破难题
为民勤找水,责任重大;在沙漠区找水,风险巨大。中国地调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省地矿局大力支持这一项目,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高度重视,组成由甘肃省领军人才、总工程师赵成为首的专家技术团队,对民勤相关地质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带领该院水资源室主任贾贵义、副主任喻生波等10多位技术骨干,于2014年4月初会同民勤县水务局有关人员进行实地考察。
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虽然前人在民勤北部地区曾做过很多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有过探索性打井,但不是干孔就是矿化度极高的咸水,沙漠地带水文地质研究程度普遍较低,本次勘查区更属于研究空白区。而且勘查区地质条件复杂,位于阿拉善隆起带,隆起带与民勤盆地沉降区之间的断裂切断了中上更新统含水层,使靶区水量极其微弱。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在这里打井“十井九枯”,其找水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再加上工作区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常年风沙不断,昼夜温差大,生活和外业工作将会举步维艰。
怎么办?赵成和贾贵义当即决定扩大研究范围,进行新一轮专家会商讨论,并邀请中国地调局水工环中心专家李文鹏到现场指导。面对既有问题,他们从水文地质调查、物探方法、勘探技术、成井工艺、取水方式等各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并且依据他们多年的工作经验,最终将找水范围缩小至3个有储水条件的找水靶区。
靶区确定后,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立即派水资源室主任贾贵义带领1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联合二勘院物探专家、水勘院勘探专家等,深入北山荒漠地区展开踏勘。4月底的北山地区,气候变幻莫测,工作人员一边和恶劣的气候作斗争,一边开展工作。年过五旬的贾贵义早在20多年前就在民勤打过20余个农田供水和人畜饮用井,他凭借在河西走廊丰富的工作经验,确定第四系地层厚度,根据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特征,在山间小盆地和汇水洼地寻求突破;然后再根据物探和水土分析成果判断地下水径流方向、水质矿化度、水位埋深,最终确定钻孔位置。
在老贾的带动下,水资源室副主任侯燕军及技术骨干何斌、张伟整个工作周期内始终坚守在野外一线,从前期的资料收集、工作部署、野外调查,到后期的工作协调、钻孔施工验收、资料整理、成果报告编制,认真负责,使整个项目得以顺利进行;刚到单位不久的“90后”小伙子谢斌,无论是面对沙漠里面高达36℃的暴晒,还是夜晚的酷寒,都没有丝毫怨言,不断向老地质队员学习,即使在严重感冒之后仍然坚持抽水试验;年轻技术人员郭军毅,整个夏天都在闷热的帐篷里和钻机施工人员同吃同住,交流经验看法,认真看钻编录,及时做好野外工作记录,最大程度保证了施工质量和安全。与此同时,在兰州室内参与综合研究工作的吴耀坤、陈龙等,也积极做好项目的资料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制图、协调等工作。
众志成城 沙漠流清
沙漠区施工,遭受沙尘暴的袭击是家常便饭。2014年5月的一天,难得的风清云静,各小组想趁着好天气多做些工作,早晨出发时就带好了中午的干粮。经过一上午的工作之后,大家找块平地开始“野餐”。饭后继续开始工作时,不料远处黑压压的一堵“风墙”飞速向他们袭来,夹杂着沙子、石块,大家都怔住了。反应过来后,众人立即收拾工具准备撤离。等收拾好东西坐上车,周围已经被沙尘暴所笼罩,已经看不清路、辨别不了方向。司机师傅凭着多年的经验和技术,最终将车安全地开出了荒漠,而此刻已经是伸手不见五指,令人窒息的黑暗和车外呼呼的风声让所有人心里充满了恐惧。一个多小时后,风沙终于慢慢散去,可能见度还是特别低,司机师傅打开雾灯和应急灯缓缓地将车开回了驻地,众人才算松了一口气。第二天早晨起床时,被子上盖着厚厚一层沙子。
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技术人员如期完成了3000平方公里遥感解译、19公里190个点的水文地质物探剖面、2600平方公里的水文地质调查以及水质全分析3组、水质简分析28组、颗粒分析33组、探井50米等工作。通过综合分析后,在3个靶区内研究部署了10眼探采结合水文地质钻孔,其中第一期3眼、第二期7眼。
第一眼井施工的那些日子,技术人员的心天天提到了嗓子眼。庆幸的是,在前期反复细致的工作基础上,第一眼井终于出水了,且涌水量达每天1500立方米,完全可满足本次供水要求。接下来的第二眼、第三眼井则势如破竹,在2014年9月初全部竣工,其涌水量分别为每天1300、 1000立方米,均可满足要求!
民勤北部荒漠区打出水了!消息不胫而走,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闻讯前往视察,并高度评价说,这次找水重大突破,改变了前人对该区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填补了该区水文地质勘查的研究空白。不可否认的是,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这次找水突破不仅对“河西走廊三北防护林生态屏障建设工程”作出了贡献,而且对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前站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