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地质安全,为城镇化建设保驾护航

——从城镇建设地质环境利用误区看地质工作先行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范宏喜 发布时间:2015-06-12
  在不久前相继召开的全国地质灾害与防治战略学术论坛、第六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刘传正都谈到了城镇化建设中的地质安全问题。他强调的“城镇化需要地质环境安全作保障,城镇建设需要地质工作先行”理念,引起了许多业内外专家学者的反响与共鸣。

  部分地质环境开发利用走入误区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地质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

  刘传正提到,长期以来,在我国部分城镇建设的地质环境利用过程中,许多地质环境开发利用或工程规划建设却纷纷走进误区,主要有理念误导型、主观蛮干型、盲目扩张型和管理失控型等四种类型。

  理念误导型。不是根据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规划建设,没有把地质工作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先导,而是“围绕工程需要搞地质”,工程规划建设到哪里,地质工作才部署到哪里,完全违背科学技术认知规律和基本建设程序。

  如三峡库区巴东县新城区的规划建设,就是“三次选址,两次搬迁”。巴东县新城区规划建设中的地质工作总体上走了一条被动应对的路子,基本是跟着工程需要搞地质,其地质工作的先行性、空间精度和认识深度都不足,完全无法支撑建设规划的编制或限制建设规划的随意性。

  正因为如此,前后历经20多年的建设与变更,巴东县新城区自东向西逐渐形成了黄土坡、大坪、白土坡、云沱和西瀼坡等5个小区,沿江分布在长约8公里、宽约1公里的狭长区域,分别对应着巴东大斜坡上四条冲沟分割的五个斜坡单元。整个新城区,至今仍处于包括黄土坡滑坡、赵树岭滑坡两大巨型滑坡在内的20余处滑坡的威胁之下。

  城镇建设必须考虑地质环境条件

  主观蛮干型。不尊重科学知识,不懂得山体斜坡的自然稳定性是长期形成并逐渐休止的,不顾地质环境条件而随意扩大城镇建设场址,凭主观意志决定开挖斜坡,不进行预加固可行性论证或实施预加固,招致重大滑坡险情甚至灾难发生。

  如四川省丹巴县城后山因切坡建设,导致后山斜坡出现大规模滑坡险情,严重威胁县城主城区的安全,造成社会各界恐慌,不得不花费巨资进行应急治理。

  盲目扩张型。对城镇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危险性和风险性缺乏科学认知,随意扩展规划建设区域,占用了山洪泥石流通道,形成重大地质隐患或酿成重大灾难,如甘肃舟曲“8·8”山洪泥石流灾难事件。

  刘传正强调,从地质环境科学利用问题看,山洪沟或季节性河流的河床、河漫滩是自然的流水行洪区,是绝对不能规划为工程建设区或人类居住区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难反映出当地多年来对三眼峪沟谷暴发山洪泥石流的危害虽然具有一定防范,但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山地灾害风险的认知严重不足,以致部分建筑占用了山洪泥石流进入白龙江的通道,增大了人居建筑与山洪泥石流遭遇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教训告诉人们,城镇规划建设让开河床、河漫滩,自觉疏浚河道,维护行洪区畅通,才能避开或消除灾害风险。

  忽视地质环境安全必然付出代价

  还有一种是管理失控型。即,已经认识到所处地质环境的恶劣态势,但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滞后,搬迁避让行动拖延,甚至城镇建设继续扩展而陷入更为被动的局面,如重庆市武隆县的羊角镇。

  1992年,羊角镇被列入三峡水利枢纽建设移民规划,准备搬迁到上游土坎一带,并进行了地质调查选址论证,编制了羊角和土坎的微地貌分区图、工程地质图和建筑适宜程度分区图,对该地区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特征形成初步认识。遗憾的是,20年后,羊角镇不但没有搬迁,反而开展了大规模建设,目前这里高楼林立,成为羊角后山巨大危岩带和滑坡威胁的对象,陷入地质灾害的困境之中。

  城镇化需要地质工作做好“先行”

  显然,城镇化需要地质环境安全作保障,城镇建设需要地质工作先行。那么,如何处理好规划与地质的关系,地质灾害与防治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化建设?

  刘传正认为,地质工作必须超前于土地利用规划,或者说,地质环境开发利用必须以地质调查评价结论为依据。

  规划是上层建筑,地质是安全基础。建筑规划师需要培育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全过程的地质环境科学利用观和防灾减灾理念,才能使自己的规划建筑具备坚实的安全基础。而地质师则需要树立服务规划建设的理念,力求自己的工作成果科学有据,简明易懂,这样才能服务到位,实现自我价值,推动减灾文明发展与社会行动。

  因此,在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地质师与规划师是彼此互馈的伙伴关系,而不是相互疏离或彼此无关。

  刘传正强调,一个个案例充分说明,城镇建设的地质环境安全主要受控于地质环境条件组合及其变化,地质环境变化主要体现为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和激发条件的变化。所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风险区划服务土地开发利用、城镇安居、工程建设和社会保险,是现代“城镇人”必须树立的科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