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海量数据采集、编成难度加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面临新挑战、新机遇。大数据催生新发现,它将为国土资源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而数据的采集、编程既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又要具备高超的智慧和独具的匠心。
山东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芳就是国土资源系统的一位“数据达人”,经她采集整合的数万组数据准确翔实,有的成果甚至成为“国标样本”。十几年来,她带领团队精益求精、锐意创新,先后拿下30多项科学技术奖,被业内专家誉为大数据整合改造领域的“精工巧匠”。
“任务这么急,你们完成得这么快,真是奇迹!”
王芳略显瘦弱的外表下,总是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和坚强。同事们评价,每当急难险重任务来临,她总能以强烈的责任感担起重任。
2003年3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通知山东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要求速派专业技术精湛的人员赴京,协助其完成国家1∶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整合工作。王芳成为这项任务的不二人选,带队赴京,面对国家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其数据整合所涉及的数据量是何等庞大!那段时间,她每晚都要忙到深夜,甚至彻夜不眠。更出人意料的是,这期间非典疫情爆发,人心惶惶。为预防感染,她又主动承担起了天天给大家煎药的“差事”,工作期间从未间断。
疫情不断发展蔓延,很多单位都戒严了,人员不得随意外出。就连为她们送盒饭的小饭馆,也要关门歇业了。怎么办?看着大家焦虑的眼神,王芳二话没说,冒着被非典感染的危险,毅然戴上口罩,去附近超市购回了几箱方便面、火腿肠等应急食品……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王芳从未向组织叫一声苦,抱怨一声累,带着团队一干就是4个多月,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数据整合任务。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等地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害。
十万火急!灾区急需一批地质灾害图和水文地质图!
信息从灾区传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领导第一时间便想到了“能担大任”的王芳。
临危奉命,职责使然;重任担肩,时不我待。王芳率领技术骨干迅速投入到为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提供地质图的紧张工作中。那几天,王芳每天都在电脑前连续工作16小时以上,平常的一日三餐也变成了两餐,有时甚至一天只凑合一餐。就这样,整整十天十夜连轴转,人几乎瘦了一圈儿。当93个受灾县(市)地质灾害图和水文地质图绘制完成时,上级一位领导同志就打来了电话:“任务这么急,你们完成得这么快,真是奇迹!”
近几年,青海省玉树、四川芦山、甘肃定西均相继发生了地震灾害。每当这时,王芳总能身先士卒投入到为灾区提供地质图水文图的突击行动中,默默驰骋于浩瀚的数据海洋,出色地完成了灾区地质水文数据的采集、编程。
“一勤天下无难事,我不信就拿不下它!”
2002年6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山东、江苏两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在北京共同开展国家1∶2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整合工作。
国家1∶2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是由全国各省分别建设的,由于各省技术水平不同,对标准的理解不一,完成的分省数据库质量参差不齐,如何把各省汇交的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整合起来,成了项目组亟待攻克的一大难题。
“一勤天下无难事,我不信就拿不下它!”王芳的犟脾气又上来了。在她看来,任何“拦路虎”也休想阻挡她前行。
她采取“接力循环法”,试着对数据间格式进行“渐进式”转换。忽忽闪闪的数据流程如同沙里淘金,她们进行了成千上万次的操作实验,对每个数据一遍遍地验证一遍遍地细抠。这样一拼就是三个多月,终于顺利完成了软件格式转换。完美收官的那一天,王芳的眼睛里已布满了条条血丝,两颊仿佛也爬上了诸多细纹。
成果验收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3位院士及国内知名专家,在对总项目数据成果进行了几番测试后,一致给出了97分的成绩。谁知,这在别人看来够完美的殊荣,却怎么也激不起王芳喜悦的神经。因为在她看来,没能达到100分就是工作有差距,就是工作中有疏漏,就是工作标准不高!为此,她情绪低沉了好几天。
一位同事曾这样开导她:“能做到这样就已是高水准了,你就别再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何必呢?”
“图上失之毫厘,实际就会谬以千里。小小数据若弄不精准,就可能引发‘马蹄铁效应’,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数据无小事,什么时候都不可掉以轻心!”王芳十分严肃地说。多年来,她也正是以这种对工作的严谨影响和感染着周围的同事。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把全国31个省(市、区)的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质量检查,全都交给王芳最后把关。她严格落实三级检查制度,决不放过任何瑕疵,确保每一个数据的精确度,最终把这个项目打造成了“精品工程”。其他兄弟省信息中心的同事曾就此问王芳:“为什么你总是做得那么好?”王芳淡然一笑:“我就是生怕自己做不好,凡事多追求精细、精准点罢了。”
“不揽瓷器活,就空有金刚钻!”
有一次,单位李军副总工在北京参加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持的大型业务工作会议。
“眼看1∶500万地质图、1∶500万水文图马上就要网上发布了,可还没有适当的‘符号库’。这样,此图就无法正常显示。这可怎么办?”
“符号虽小,作用不可小觑。此前疏忽了,如何尽快突破这一瓶颈?”
讨论会上,几位专家神情凝重而焦灼。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李军副总工知道王芳很早就注意到符号库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关技术研究,他给王芳打了个电话问能否做这套符号库。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王芳爽快且信心十足地答应了下来。
表态容易,可事真做起来却并非轻而易举。这套“符号库”囊括几千个符号。而且,每一个符号的数据比例及精度须反复推敲和测量,有时一个符号需要打印机输出打印测量多次才能符合ArcGIS格式标准。
“不揽瓷器活,就空有金刚钻!”经过科学谋划,王芳带领团队苦干加巧干,没多久就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目前,王芳制作的“全国地质图符号库”已被广泛应用。成果的知名度、影响力,给王芳在省内外带来的是“标杆效应”、“品牌效应”和“涟漪效应”。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创新团队的“领头雁”,王芳深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意义。
为打造过硬的创新团队,她专门制定了详细的培训教程,将平时使用的软件功能编成教材,定期给大家上辅导课,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窍门和方法传授给大家。
目前,王芳所带的团队个个都是专业的“顶梁柱”,人人在工作中都能独当一面。多年来,她带领创新团队先后完成了40多个项目,获得10余项科技进步成果奖,成为国土资源信息处理领域的“金牌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