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徐志明:一生归属在找矿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杨旋 罗会江 金光 发布时间:2015-05-20


徐志明(中)带着年轻人出野外

  “我工作了30多年,失败的教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我教给他们,让他们能快速成长。不然我只能是带到棺材里。待遇如何,钱的多少,我不在意。”退休后,徐志明还是一心想着帮助队上的年轻人,在野外对他们进行现场教学。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高级工程师徐志明可是当之无愧的宝。自1976年从昆明地质学校毕业,他在区调队工作了近40年,去年退休返聘。“现在年轻人太多,刚从学校毕业,要让他们快速成为项目负责人,我把自己多年的野外找矿经验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尽快成长。”徐志明说,其实外面的公司多次高薪聘请,他从不动心,因为只有在区调队,他才有归属感。

  “我工作过的100多个矿点和发现的异常,只有两个矿点没有发现矿藏”

  在上昆明地质学校之前,徐志明并不了解地质,在他眼里地质有些神秘,舅母还对他说:“你要去探宝喽,要给眼睛点上药水,就能看到很深的地下。”

  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地质找矿要有那么容易就好了。为了探宝,他不知吃了多少苦。

  1977年,徐志明去甘孜州白玉县,检查露头的汞矿。白玉这地方海拔高,他们的工作区域都在4000米以上。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从317国道到工地现场需要骑马走上3天。徐志明回忆说:“骑马也不是件好玩的事,像我们这种不会骑马的,3天下来,两条腿都合不上了,个个都成了O型腿,很滑稽。”至于生活的艰苦就更不用说了,顿顿都是腊肉,导致现在他最讨厌吃腊肉了,连味道都闻不得。徐志明肠胃不好,常常胃痛甚至上吐下泻,严重的时候几乎虚脱。有一次,他不得不在甘孜州的军医院住院一周才勉强康复。

  好在工作上有回报。1978年,参加工作才两年,徐志明就找到了第一个矿——孔马寺大型汞矿。后来,他们在白玉又相继发现了白玉县邦中型汞矿、白玉县呷依穷中型银多金属矿。徐志明引以为傲的是:“我工作过的100多个矿点和发现的异常,只有两个矿点没有发现矿藏。”

  位于阿坝州的梭罗沟,走马灯似的好几支队伍进来找矿,都没有什么收获。1997年9月,徐志明骑着马进了梭罗沟。上午爬高山穿密林,大家都精疲力竭了,作为组长,徐志明安排其他队员待在驻地休息,自己则和当地的一名向导再次策马上山踏勘。海拔逐渐升高,坡度也越来越陡,雾气越来越大,尤其团雾来袭时,更不辨南北东西……马走累了,脚步也有些趔趄。徐志明干脆跳下马来,这一跳,脚下的雾气顿时散开了一大片,徐志明眼前一亮:“哎呀,脚下就是一条金矿的氧化带,这不是朝思暮想的那个金娃娃吗?”

  这条矿化带足有八九米宽,徐志明取了样品回到驻地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钟了。“立即对样品加工,进行快速分析。结果显示送检的9个样品中,6个样品都是3克吨以上,那一夜,我们高兴极了。”徐志明兴奋地回忆着。

  “不管办法是土是洋,找到矿才是好的办法”

  徐志明喜欢学习钻研。毕业时只是一个中专生,但他一直想继续深造。刚开始,他想考成都理工大学的函授班。于是他自学高中所有课程,同时工作也不能中断,只能利用一切时间看书。以前家在雅安,他周末回家,包里都装着书,尤其是那本《矿物学》,他时常翻看。

  遗憾的是几次都擦肩而过。后来他也放弃学历了,知识才是王道,于是他接着自学本科的地质专业书。

  出野外带的资料箱,除了基本的生产资料,徐志明还会装上地质教科书。在矿山取的样品谁都没见过,他就从《矿物学》书中找。“在学校学的是理论,在现场对比着看,才能快速提高。”“实际在野外,工作方法和手段必须要多种,全面分析。利用多种信息,进行矿山资源评价,地质的,化探的,物探的,遥感的,多方面分析,在那个地方出现异常。我的经验就是,这个地方几种工作方法评价都出现异常,那就是能出矿。”

  扎实的理论知识加敬业精神,这就是徐志明找到大矿的秘诀。

  不仅会学习,徐志明更爱动脑筋,在找矿中创新发明了很多立竿见影的方法。

  在金矿普查过程中,他将痕金分析方法改进为更适合野外工作条件的现场快速分析法,通过试剂颜色,就知道有没有,大概有多高的品位,从而提高了金矿普查找矿的工作效率。

  2003年,梭罗沟金矿勘探大会战。很多地勘单位都参与了进来,光是钻机就上了十几台,场面非常壮观。一次,在某个区段的勘探中,发现前段和后段都有矿藏,偏偏中间的很长一段不见矿藏的踪影,两次探槽施工都毫无斩获,很多人都觉得应该放弃了,但徐志明从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后认为:“应该有矿,可能只是‘下潜’得比较深而已。”

  于是,他自创了“钢钎找矿”的办法,先用钢钎扎下去,打到岩石层上,再拔起来,分析钢钎尖上的样品,再根据分析结果,挖了十几米的槽,而且弯弯曲曲。“别人说区调队挖的矿槽像蚯蚓一样,但是我说,我们挖的槽,见矿八九不离十。”这个方法节省了很多时间,大大提高了效率。说起来很土的办法,但是效果立竿见影。徐志明说,“不管是白猫黑猫,抓住老鼠才是好猫。我说不管办法是土是洋,找到矿才是好的办法。”

  根据他的办法,钻机施工到30多米时,终于有了发现,仅仅这一区段就新增金资源量近3吨。

  经勘查评价,梭罗沟金矿现阶段提交资源量为47.16吨,远景资源量可望达100吨以上,为一特大型岩金矿,矿床潜在经济价值达数百亿元。2013年度该项目荣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成果工作者名录里,徐志明排名第一。

  既然做了泥鳅,就不要怕泥巴糊了眼睛

  几十年工作在川西高原甚至西藏等地,徐志明却没什么高原反应。说来也奇怪,他血压比常人低,这样反而很适合在高原工作。“常年都跑野外,回到了办公室不习惯,反而在野外,我还不容易感冒呢。”他说自己简直就是为了找矿而生。

  尽管身高1.72米,体重只有100斤。但跑起野外来,一般人都只得望尘莫及,甘拜下风。而且从参加工作至今,他每年都在野外跑,即使到了管理岗位,甚至年过六旬,他也还是要到生产一线去。

  “地质的代名词就是辛苦。我既然搞了这个(地质),何必不安心搞。我给年轻人说,不管学历高低,搞了这行,就要安安心心。你要不安心,就趁早走。我们有句土话,你既然做了泥鳅,就不要怕泥巴糊了眼睛。搞了地质就不要怕辛苦,怕苦你就离开这个行业。”

  在野外,他要求年轻人7点起床,8点就一定要出去。不是他年纪大瞌睡少,而是他知道,在野外作业,晚出工晚收工,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在区调队,徐志明带出来的徒弟,年龄段从20岁到40岁,有的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大部分学历都比他高,不是博士也是硕士。“我工作了30多年,失败的教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我教给他们,让他们能快速成长。不然我只能是带到棺材里。待遇如何,钱的多少,我不在意。”

  这是实话,退休后,有几家公司都想聘请徐志明,开出年薪30万元,这要比区调队给他的工资高多了,但是他不去。他还是想帮助队上的年轻人,在野外对他们进行现场教学。对于队上的年轻人尽心尽力,然而对自己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他只参加过一次家长会。对老伴来说,他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对孩子来说,可能也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

  徐志明的办公室很简陋,老旧的桌柜,墙上挂着泛黄的地质图,他完全不在意这些,地上堆放着几十年来他捡回的岩石样品,这才是他最珍视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