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中外学者研讨强震地灾及后效应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顾华宁 发布时间:2015-05-13
  5月9日,由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四届强震地质灾害及后效应国际学术大会在成都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卢耀如,国土资源部、国家科学自然基金委,四川省政府、省科技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教育厅、省地震局、省气象局等部门有关负责人,以及20余个国家的100多位中外顶级地灾专家,围绕强震区地灾危险性评价、风险评估,强震区地灾启动机理及其演化过程,地灾防控与监测预警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成都理工大学地灾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表示,前不久发生的尼泊尔8.1强震也触发了我国西藏日喀则地区地震,其中热索桥公路滑坡总方量约270万立方米,是目前已知尼泊尔地震在中国境内触发的最大规模的滑坡体,已堵断吉隆镇通往中尼口岸的公路10余天,同时堵河形成小规模堰塞湖,影响巨大。共同的挑战使中外科学家们走到了一起,来共同探讨和研究地质灾害风险。本次召开的国际研讨会全面展示了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提供了相互交流和经验分享。

  据介绍,中国西部地区尤其是四川省处于地质环境脆弱、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带,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尤其是7年前在汶川发生的8级强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四川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目前,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虽已基本完成,但强震后的地质灾害风险并没有终结,重建过程中及重建完成后仍然发生了诸多地质灾害,尤以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主,给人民生命财产等造成了严重威胁。

  据了解,实验室在汶川地震后,对震区地质灾害进行了长期跟踪监测和应对措施研究,为解决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贡献了一大批重要成果。根据实验室对汶川强震的跟踪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震后地质灾害活跃期将至少持续24年,在这段时间内,地质灾害活跃程度将以4~6年为一个周期,呈震荡式的衰减下降,并最终恢复到震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