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大山深处写青春

——记江西省地矿局天久勘查院项目负责人赖锋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龙回仁 卢弋 发布时间:2015-05-13

 
2009年在新疆海拔4000多米的野外踏勘返回时,原本没有水的河道因山上积雪融化而汇集了一条及膝的泥河流。

  近日,江西省地矿局天久勘查院传来喜讯,在某项目圈定的14条钨矿体、25条钼矿体和3条钨钼矿体中,一条钨矿体厚度达50米,控制延长600米,这是自2011年该院成立以来一次不小的成果突破,而能取得这项成果,年轻的项目负责人赖锋功不可没。

  吸血虫子附体,从干瘪变成筷子般粗大

  在天久勘查院,年轻的赖锋可是个老野外工作者了,而且每次去的都是最艰苦的地方。2006年,赖锋驻守的老挝共和国矿区,是个名副其实的不毛之地。很多去老挝跑过项目的人都说,老挝不比国内的环境,很容易水土不服。更可怕的是,不论是走着、站着还是蹲着,有一种吸血的虫子只要闻到人的气味,就会吸附到人的脚上,粘在身上吸血。有时一天的勘探工作结束后,赖锋会发现身上吸附了很多这种虫子,而且一条条都从干瘪变成筷子般粗大。

  2009年至2010年,赖锋所在的新疆工作区地处塔里木盆地之南缘,交通条件差,山势陡峭,气候恶劣,海拔在4000~5500米左右,最高的达到6000多米。赖锋带队每天要走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达矿点。

  有一次,他们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到于田县三吉铜矿考察,一路勘探走到海拔4000多米的时候,赖锋的身体发生了高原反应,几度因为呼吸困难而瘫到了地上,当地人说离他所指的矿点还有几百米的山路,眼看离目的地不远,赖锋心想绝不放弃,强忍着不适,坚持一步一挪地爬了上去。完成勘察后已是夜晚,疲惫的他只能住在矿区。因为早晚温差太大,早晨穿出来的衣服完全不够抵御夜晚的风寒,更别说是在雨雪交加的帐篷里过夜,冷到无法入睡,就通宵把白天跑的地表一个个圈列出来。

  赖锋长期驻扎在野外一线,因工作原因,多次放弃回家探亲的机会。60多岁的父母没能照顾到,刚上幼儿园的儿子没能顾及上,家里家外都由爱人打理。问到赖锋到单位后最大的感触是什么,赖锋只是淡淡地笑了笑:“辛苦了我老婆啊。”

  勘查院领导说:他带的项目,我很放心

  作为一名项目负责人,赖锋把工作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不仅跑市场得心应手,钻研业务也是如鱼得水。他先后去了老挝,国内的新疆、广东、云南等地,进行野外实地踏勘调查工作,他负责的多个成果报告质量优良。在多年的野外工作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2年11月,赖锋接到的某项目突遇瓶颈,通过坑道素描发现存在多组产状不同的石英脉。为了解决勘探线布置问题,几位老专家对这杂乱无章的矿脉分析是抓耳挠腮。赖锋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开始钻研分析,他不停地跑坑道,即使摔倒崴了脚,也坚持跑了五天,晚上又利用休息时间作图、编录,将所有采集到的数据加工、分析。最终通过极射赤平投影统计出了石英脉产状,总结出石英脉优选方向。这一举措使得勘探线布置工作变得明朗起来,为勘探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天久勘查院领导万禄进说:“别看赖锋第一学历不高,但他肯钻,能吃苦,最关键是责任心特别强。他是我们院里业务比较强的年轻人,他带的项目,我很放心。”

  让被子的故事,在天久勘察院传为佳话

  不管是在野外还是在单位,赖锋养成了黎明即起的好习惯,不但自己认真钻研业务知识,更是督促其他青年看书、学理论。野外项目,基本是赖锋一个人带好几个人,特别是实习生,不仅在业务上手把手教他们,更是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陈章刚分来就跟着赖锋,在资溪野外项目组的经历最让他感动。那是他第一次进山长时间与植被接触,不久就发现皮肤过敏,全身长包,奇痒无比。由于对项目不熟,带的东西不够,而冬天山上气温低,他又冻成了重感冒。赖锋得知后,灌好自己的热水袋放到陈章的怀里,倒开水、盖被褥,嘱咐他多休息,以身体为重。有好几个晚上,陈章身上痒得难过,辗转反侧总是睡不着,他起来发现赖锋还在工作,完成的正是陈章的那份任务。赖锋非常关心陈章的过敏情况,每到吃饭时,都会提醒他不能吃辛辣的食物,只要一看到他挠皮肤,就会从包里拿出抗过敏的药给他吃下去。事后,陈章才知道赖锋包里为什么会常备抗过敏药,因为他自己也是过敏性体质。之后每一次进山,他都不时看见赖锋的脖子、身上也都是红色的疹子,而赖锋自己却从来没有提起过。

  在野外项目中,只要是赖锋带的队伍,都可以看见他俯身烧菜、煮饭的身影。赖锋让被子的事情,在天久勘察院里已被传为佳话。

  野外天气无常,尤其是在大山里,到了午夜,气温骤降,寒气逼人,新来的年轻人常以为这和外界一样,为了图行李轻便,往往带的都是薄薄的一床被褥,到了睡觉的时候,才发现根本不够保暖,常常被寒气冻醒,细心的赖锋会把自己背上山的两床被子让一床给他们,而院里新来的年轻人,几乎都有过这种被体贴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