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从你我身边开始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王立彬
发布时间:2015-05-12
5月12日,我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这天前后,进课堂、下社区、办讲座、搞演习,从中央国家机关到地方相关部门机构,都会组织相关活动。
防灾减灾并非千里之外的事,也不是某一集合地点才可以进行的工作。我们每一个人,无论闭门在家,还是在旅程中,都应当且必须从你我视界之内开始防灾减灾。
就在我们大院里,到处张贴着《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公示》,人民币7174521.54元的机关大院消防系统及给水管线消隐工程正在加紧推进。惊天动地的电机声不免扰民,但通过与工程人员简单对答,就能知道这家原民国国会所在的万人机关大院消防隐患之大。
走出大门,隔路就是原中华圣公会总主教教堂。走到教堂,二三十步之间有3处“消防通道,请勿泊车”指示,而汽车毫无顾忌地堵住消防通道。西城区这一小片区,面积一平方公里左右,至少5处木质结构为主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所小学、1所中学,都有消防通道被堵的问题。倘若消防出险,15分钟左右,木质结构建筑就会付之一炬,更不要说人员疏散了。
每当午饭结束,同事们三三两两,散步15分钟就是西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这里正进行工程改造。随便打听,周边大多数居民只知是公园,但并不知道还是北京市最重要水电应急设施齐全的避难广场之一。
类似的无知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灾难何时来临。尼泊尔大地震后,笔者开始转变思路,不再像汶川地震时那样激烈批评地震预测工作。笔者支持李四光反对“地震不可知论”,但第一次认识到,预防比预测更急迫,因为预测是专家之事,而预防是人人之事。
尼泊尔大地震后,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地震前一周,50名地震专家和科学家云集加德满都“早已预料尼泊尔可能发生灾难性强震”问题。然而,与会科学家们后来强调,至少自2012年起,尼泊尔、法国、新加坡的科研人员就对尼泊尔地震前景表示担心。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在从事预言,正如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主任、地震学家杰克森所说,这次地震是“迟早发生的噩梦,就像某种梦魇一定会来临”。他们聚集加德满都,使命不是预测灾难发生的时间,而是焦灼万状地研究人口密集、房舍简陋的城市如何为大地震来临作准备。学界一直担心加德满都发生地震,“此地处于危险地质断层”,这是老生常谈,而真正值得担忧的是极为脆弱的城市和社会状况。
从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8.7级地震并引发30万人丧生的海啸开始,全球似乎进入8级以上超级地震高发期。到目前为止,据称发生8级以上地震15次,9级以上地震2次。这些破坏力达到最强的地球行星地震,完全可以毁灭一座特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但大部分发生在远离人类聚居区的大洋深处或高原。因此,对待伤亡、损失,除要看地震强度外,还要看地震发生区域的人口密度、房屋结构、发展状况以及应对预案等。一般来说,同级别的地震,对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的摧毁性是显而易见的。
防灾减灾,关键不是预测,而是预防,特别是从每一个人身边开始的预防。从我们视界之内开始,我们确实看到自己属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让我们开始吧,让我们从身边、现在就开始。
(作者系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主任记者、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