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新常态大考下的非常答卷

——江苏省地调院转型工作纪实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陈娟 发布时间:2015-05-11
  面对新常态大考,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给出了非常答卷。作为“资源小省”的地勘机构,该院依托业务重构,率先提出“生态、城市、土地”三位一体发展构想,闯出了一条“中央牵头,地方配套,公益先行,市场跟进”的转型、创新之路。

  以基础地质支撑耕地提质

  耕地保护是国土资源工作的重中之重。该院2003年起就积极承接省部合作项目,完成了江苏省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项目累计采样面积9.6万平方公里,获取关于全省地表生态环境“家底”的52个元素,调查数据约184万条,被称为江苏省地表地学填图的“基因工程”。项目首次在江苏发现一批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异常带,同时摸清了全省适宜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土壤比例约占86%,富硒土壤资源累计700平方公里。如今,近13万件样品保存在该院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库,为深入研究保留了珍贵的“活标本”。

  近年来,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各项目成果已经在江苏省沿江沿海开发、无公害农业布局、土地资源规划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导向作用。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土壤污染防治的推进,该院一直谋划耕地常态监测及土壤修复相关项目的立项。2014年,江苏省国土(耕地)生态地质监测率先启动。该项目调查并监测省内现有耕地,完善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与监测,建立统一的耕地资源监测网络预警机制,严密监测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环境,从而促进耕地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以城市地质护航城镇化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迫切要求查清城市区域地质结构,以实现规划建设的科学布局。该院紧密贴合地方需求,针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等不同用户的需要,注重成果的实用性,相继开展了苏州、镇江、徐州、泰州等城市地质调查工作。

  通过多学科、多目标、多用途的综合城市三维地质调查及城市地质环境监测,该院查明了城市规划区的地质资源现状、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对城市地下空间、水、土、地质景观遗迹等地质资源科学利用进行了分析评价,集成了巨量的地质成果和基础地质资料,建立了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并围绕城市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提出了资源保障的对策建议。

  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进程中,该院更是积极介入,启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综合地质环境调查项目,提出从苏南沿江城镇聚集带地质环境调查与城乡建设建议、水土环境调查及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与示范、都市区地下空间调查与多种资源协同利用研究、苏南生态地质环境监测预警与土地质量动态评估以及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地质环境信息系统五方面进行部署,并提出了开放式的项目实施机制。同时充分考虑相关领域的业务需求,满足专业性和实用性的双重要求。

  以环境地质助力生态文明

  近年来,该院先后开展了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苏锡常地区禁采地下水后的地质环境效应分析、长江三角洲(江苏域)地面沉降监测与风险管理等项目,形成一套研究产业链,持续投资过亿元。建立了覆盖全区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利用3S技术开展定期监测工作,控制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及时掌握地面沉降时空特征,建立了地面沉降地层结构三维可视化预警模型,更科学地预测了地面沉降的未来发展趋势。联合上海、浙江申报的《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2013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在江苏推进沿海开发战略进程中,该院启动了全国最大的在研水工环项目——江苏沿海地质调查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院及时将阶段性成果提交相关部门,实现阶段性成果的实时转化:一方面,基础性成果资料为相关规划的制定与修编提供决策支撑,如岸线滩涂资源调查成果运用到省政府沿海办条子泥百万亩滩涂围垦规划,地面沉降调查成果运用到全省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编制,地下水与地面沉降耦合模拟研究成果服务省水利厅水位红线规划制定;另一方面,部分成果被运用到地方政府重大工程建设,如南通市地下空间开发暨地下轨道交通选线地质论证、盐城市区及大丰港区深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制定、大丰港深水航道立项、射阳港导堤工程建设、连云港二期航道立项与海域监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