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组在受灾最严重的樟木镇进行应急调查。崔成多吉 摄
5月2日~7日,国土资源部专家组先后深入西藏震区的聂拉木、吉隆、定日、定结4个受灾最严重的县,全面深入地对地质灾害进行了应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25”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其规模、类型、数量及灾情属历史上少见,特别是樟木镇灾情严重,险情更严重。
西藏本次地震受灾的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候条件差,雨雪交加,应急难度特别大。在此情况下,为给灾区群众早日重建家园提供决策依据,国土资源部专家组一行13人克服高原缺氧环境,冒着不断的余震、塌方、滚石等重重危险,日夜兼程,争分夺秒地开展调查工作。
5月2日~3日,由自治区人大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自治区副主席格桑次仁,部应急技术指挥中心常务副主任田廷山,西藏厅厅长王峻,以及部应急技术指挥中心、中科院成都环境与灾害研究所、四川地勘局、成都探矿工艺研究所、地科院力学所、成都理工大学环工学院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重点对樟木镇进行了实地调查。
根据灾后次生地质灾害发生现状,由武警黄金部队十一支队支队长蔡友良带队的专家、技术人员,通过8个多小时艰难步行近30公里,对樟木沟右岸陡岩顶部发育的巨大裂缝进行了调查,对4处灾害点进行了详细测量、分析。其他专家徒步分赴迪斯岗、樟木沟、帮村及立新村、雪布岗等地,对迪斯岗特大崩塌点进行了调查分析,对樟木镇周边构造情况、断裂发育情况进行了追索和调查,对3个点的构造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测量、分析;赴雪布岗、立新村的调查组爬山近40公里,对滑坡带及后缘发育的裂缝情况、2处重要灾害点、10余段地表开裂进行了深入调查;对樟木镇古滑坡及福利院滑坡、帮村东滑坡等两个次级滑坡和林管站—樟木小学变形体等灾害体进行了调查。同时,由西藏地质二队、武警黄金十一支队及聂拉木国土资源局等单位10名人员组成的调查组徒步爬山29小时,利用两天时间,对位于电厂沟源头的牛奶湖一带的山体裂缝,以及湖岸周边山体、沟道两岸、出水口段可能存在冰湖溃决引发电厂沟泥石流的隐患,进行了深入调查。
5月4日~6日,针对吉隆、定日、定结3个县的灾情,工作组分为3个小组分赴各县灾区,共考察灾害点33处,其中吉隆县共12处,主要对吉隆镇冲色村崩滑体、吉隆镇热索桥崩塌、吉隆镇吉普村滑坡、吉隆镇吉普村危岩、萨勒乡萨勒村滑坡、萨勒乡崩巴村滑坡、吉隆镇帮兴村口岸电站斜坡变形及地裂缝、吉隆镇英雄沟崩塌、热玛村高边坡等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调查;对定日县10处(7处崩塌分布在达仓村安置点、仓木坚村、卓布德村原址和邦色村安置点,3处潜在泥石流沟)进行了调查;对定结县11处(陈塘镇5处危岩、6处斜坡变形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