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为福建“百姓富生态美”添砖加瓦

——福建省地矿局推进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利用纪实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张瑞利 发布时间:2015-04-08

 
福建多目标工作程度图。

  这几年,为了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地质工作者也是“蛮拼”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支持下,福建省地矿局积极实施部省合作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有力地支撑了福建省的现代农业发展。目前,福建省即将实现125万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全省覆盖,推进富硒土地开发利用等调查成果的推广应用,已成为地质工作服务扶贫开发的支撑点、生态建设的链接点、农业产业升级的突破点和农民致富的增长点。

  发现超过2万平方公里富硒土地

  在福建省,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至少要追溯到2000年。这一年,多目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厦门—漳州经济区区域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试点项目启动。不过,加速推进却是两年后。

  2002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同合作开展《福建省沿海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该项目在2003年1月~2008年6月的时间里,对福建省沿海36813平方公里陆地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和6562平方公里、10米等深线以浅近海沉积物等共计20类、7.16万件样品、121.97万个测试数据进行了调查分析,摸清了福建沿海经济带约94%的表层土壤限量未超标,圈定了与农业有关的营养及有益元素异常区,发现了7472平方公里富硒土地。这项成果获国土资源部2014年度国土资源科技二等奖,2015年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年起,福建省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推进到了著名的革命老区龙岩地区。2012年起,又在三明地区推进这项工作,初步查明了全省陆域2/3以上土地表层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实现了土地地球化学质量分级,包括土壤酸碱性和营养元素贫富度,以及灌溉水田、旱作地、果园地、茶园土等4类家用地土壤营养和有益元素含量比对,发现了2.2万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地等,初步建立起庞大的福建省土地质量生态地球化学数据库,使之成为福建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数据,为国土资源管理、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防治污染土壤等提供了重要支撑与服务。

  福建有个“中国海峡硒都”

  如何有效开发利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所取得的成果?福建省地矿局局长邵旭表示,要大力推动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应用。为此,福建省地矿局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销”,不仅与国土资源部门沟通,还与农业、环保等相关部门对接,积极寻找成果推广应用的突破口,并最终落在了富硒土地开发利用这个与“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结合的点上。

  福建省地矿局通过十几年的调查发现,福建省富硒土地规模和比例居于全国前列,且主要分布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全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大多数是富硒区。福建省富硒土地面积较大,全省已发现2.2万亩,随着新项目的开展仍在增加,不少县(市、区)不同程度处于富硒或高硒的生态环境之中,具有规模开发前景;富硒地层厚,硒资源丰富,硒元素的富集不是外界污染或其他原因造成,具有开发的持久性;硒品位好,富硒浓度适中,且大部分富硒区有害元素砷、汞、镉、铅的有效态含量较低,易生产高品质的农产品。

  诏安县,地处福建南端的闽粤交界处,是福建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县,多年来苦于招商引资缺乏新亮点。福建省地矿局在沿海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中发现诏安的土地富硒,于是积极推动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应用,与当地政府扶贫开发的强烈愿望一拍即合。

  福建省地矿局在调查中发现,云霄和平—诏安太平镇一带有大面积的硒异常,而且有锗异常的叠加。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仅诏安县富硒土地面积就多达76.2万亩,占县域面积的39.27%。为了帮助当地用好这一资源,2012年12月,福建省地矿局特地在诏安召开了服务富硒诏安地质成果推介会,并请来许多专家为诏安县提供富硒土地资源信息和有关开发利用的建议,受到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欢迎。

  此外,该局还将诏安县适宜开发的富硒地块列入全省富硒土地资源评价重点区,对富硒土地进行加密调查,在诏安采集富硒区域的茶叶、稻米、水果、蔬菜等数百件农产品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农产品均达到富硒标准,无重金属超标,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这些调查成果为诏安县获得“中国海峡硒都”称号提供了科学依据,指导了该县富硒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

  而后,凭借这一成果,诏安成功引进和签约了总投资60多亿元的涉硒项目,这对大力推动该县的第三产业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绝大多数农民增收致富和实现扶贫开发工作的终极目标,其意义不言而喻。

  2013年11月26日,在中国(诏安)硒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上,中国营养学会授予诏安县“中国海峡硒都”称号。

  帮扶寿宁打造“中国硒锌绿谷”

  “南有诏安、北有寿宁”,说起利用多目标地球化学成果开发富硒产业,这是福建人如今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

  2012年以来,福建省地矿局根据省委省政府安排,在寿宁县开展帮扶治理水土流失和扶贫开发中,实施了“一溪、一水、一矿、一园、一地(即富硒土地质量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帮扶项目,取得可喜成果和成效。“喝水不忘挖井人”,寿宁县委、县政府给福建省地矿局发来感谢信如是说。

  2012年,福建省地矿局组织开展了寿宁县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寿宁县实施调查中,发现富硒土地58.2万亩、富锌土地68.3万亩,土壤中硒和锌的含量都高于福建省已调查土地的平均含量。

  为帮助寿宁县开发利用调查成果,福建省地矿局又从中选择了18万余亩开展了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进一步查明了具体地块中含硒、含锌情况,还发现了一批富锌农产品(高山茶、水稻、花生、太子参等)、富硒农产品(水稻、甘薯、黄豆等)。调查发现,这些富硒、富锌土地中有95%以上为Ⅰ类和Ⅱ类土壤,没有重金属污染,土壤环境整体处于清洁、尚清洁状况;土壤中硒和锌的含量极丰富,有利于农产品的吸收,富硒、富锌农产品90%以上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更让调查人员欣喜的是,国内大多数地方只有富硒农产品,而寿宁县是既有富硒的,又有富锌的,这些调查成果为寿宁县打造生态富硒、富锌产业提供了地质科学依据。

  福建省地矿局急当地政府、当地百姓所急,多次组织寿宁县相关人员赴外省考察开发利用富硒资源经验。2014年5月16日,福建省地矿局与寿宁县政府联合主办了寿宁县生态富硒、富锌产业开发推进会,牵线搭桥邀请中国地质学会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奚小环等专家为寿宁县开发利用富硒资源“把脉开方”。

  在多方支持下,寿宁县全力打造“中国硒锌绿谷”,以龙头企业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让农民尝到土地富硒富锌的甜头,让他们的口袋鼓起来,也让农民自发动起来。福建省地矿局一位干部受省下派驻任寿宁县大安乡亭溪村第一书记后,还组织农民建立起了寿宁县大安乡亭溪富硒富锌生态农业千亩示范基地。

  2014年召开的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福建省政府领导对寿宁开发利用富硒富锌土地大加褒扬:“寿宁利用丰富的硒、锌资源,打造富硒富锌农副产品品牌,带动效应很好,要积极扶持引导。”

  “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很重要,要按既定计划做好调查评价工作,并加强综合研究及成果转化应用。”“研究利用好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富硒产品,打造富硒品牌,福建省地矿局要继续加大资源勘查力度,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福建省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多次作的批示。

  2014年,福建省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向全省覆盖获得进一步的支持。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了《福建省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三年方案(2014~2016年)》,要求优先在2014~2015年启动全省余下3.7万平方公里125万多目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确保实现全省覆盖。

  2014年,福建省地矿局组织实施了2万平方公里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在此基础上,今年已对余下未调查地区“扫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将以全省23个扶贫攻坚县、34个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积极争取在优选区块加密开展15万~11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设立一批土地质量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示范县。福建省地矿局表示,将继续与国土资源、农业、环保等部门对接,进一步推广应用多目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成果,包括将继续投入资金支持地方发展富硒富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