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作为中国成长最快的大城市之一,北京的土地“体质”怎样?健康与否?如何利用最科学?请看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给出的体检报告——

为京畿大地做“体检”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于德福 段金平 发布时间:2015-04-07

 
葡萄种植基地采集农作物样品

 

表层土壤样品采集


 
田间取样忙



样品加工


 
深层土壤环境样品采集


  在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院长黄学勤指着墙上的系列地球化学图件说:“北京辖区内的土地质量,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总体良好、问题不少。”

  这个结论,是否有科学依据?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北京市地勘局下属的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以地球化学调查为主要手段,对京畿大地从面到点进行了系统体检,所有的结论源自科学数据。

  健康程度:

  总体良好但问题不小

  对北京土地的健康程度,黄学勤作了解释。

  他说,北京土地面积16410.54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6900平方公里,是城市工农业发展的主要区域。自2004年以来,在北京市国土局、北京市地勘局的部署下,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以平原区为主要工作区,先后开展的延庆县生态农业地质调查与评价、北京市平原区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大兴区生态农业地质及土壤养分详查与评价、大兴区土壤与西瓜中碘元素含量特征对比研究、北京城市地质土壤调查与评价、北京市农业土地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中心城区与昌平流村马池口地区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研究等多个项目,得出了北京辖区内的土地质量“总体良好、问题不少”这一结论。

  总体良好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照环保部、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GB15618-2008)》,调查与评价结果显示平原区土壤环境以优良状态为主,其中一级和二级土壤面积占平原区总面积的99.9%。

  二是对照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食品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NY5332-2006)》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除中心城区外的平原区,98.4%的土壤均满足无公害和绿色种植产地环境质量要求。

  三是平谷、密怀、昌平、延庆、通州等区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土壤环境质量,基本达到无公害种植的产地要求,所产苹果、葡萄、西瓜、板栗、大桃等农产品都达到无公害食品的标准。

  问题不少则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人类活动引起土壤质量变化。如中心城区土壤中汞、铅、锌、铜元素呈现高含量分布特征,部分地段汞含量甚至超出居住用地标准;在工厂搬迁区、矿山开采区、垃圾填埋区等特殊区域,有害元素富集明显。

  另一方面,局部地区因地质背景原因,土壤质量先天不足。如土壤中大量与微量养分水平不高、部分山前平原受山区多金属背景影响而呈重金属高值异常现象、存在一些高氟区等。

  利用状况:

  趋利避害解困局

  副院长杨全合告诉记者,以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的系列调查研究成果为基础,北京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已经探索出一些成功的案例:

  昌平小汤山地区土壤、水环境都具有高氟特征,其含量高于土壤环境二级农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标准。大兴榆垡地区土壤碘含量高值区面积达到61平方公里,多数村庄地下水碘含量均超过高碘地区的限值。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异常是地质本底环境引起的。据此,北京在这两个地区实施了改水措施,提倡食品来源多元化,到2012年,昌平小汤山地区儿童氟斑牙患病率已明显下降;大兴榆垡地区在改水后,居民患甲肿率也降至正常水平。

  那么,按照趋利避害的原则,北京在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上还可以做哪些工作呢?杨全合掰着手指一一道来:

  大兴碘元素高含量区内,可开发以叶菜类为主的富碘农产品,为市场提供食补材料。首次在通州区和房山区发现两块计43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且目前这两块富硒土壤仍以农用地为主,种植的水稻、小麦、蔬菜等作物含硒量已达到富硒农产品的标准,可集中开发富硒农产品。

  这种地质调查给当地从事农业经营的老百姓带来了真实惠。在昌平采集草莓样品时,一位包种大棚的人说:“我们农民只能看到果子长的好看,但它里面的有营养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是啥了,也不知道怎么宣传,你们做的这些事可以帮我们查清楚我们自己种的草莓比别人好在哪,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承载着农民的希望,地质工作人员认真调查,仔细分析,获得的精准数据给农业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昌平草莓和苹果、密云怀柔板栗、平谷大桃和延庆葡萄、大兴甘薯、通州蔬菜等种植区,作物果实中汞、铅、砷、镉、氟等元素含量虽满足相关卫生标准,属于安全食品,但今后要加强动态监测,以便及时制定预防土壤污染的有效方案。

  北京郊区平原区地形较为平缓,土壤物质组成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均匀,光照、水文等自然条件相近,宜于大力发展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的种植。在台地丘陵区地形坡度、光照、日均气温、地质背景、土壤条件、水文等多项因素因地而异,宜于发展具有良好适生能力的果品产业。

  地尽其用:既要治也要防

  土地资源紧张、发展空间受制,是北京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难题。破解这一难题,重要的是坚持趋利避害的原则,根据土地的“体质”确定利用方向。这样,每块地都会找到它适宜的用处了。

  “如北京市出台绿化率指标后,有关部门制定的五环内外20米到50米内全部植树的措施,就没有考虑到每块土地质量的特殊性。”杨全合说,“在植树地块的确定上,就应该优先选用污染严重的;在树种的选择上,就应该选用吸附污染物能力强的。这样,就把植树单一的绿化功能,扩展成了土壤污染修复治理的综合工程。”

  “以往调查我们圈定的由于重金属元素超标的无公害和绿色种植警示区都可以作为绿化植树地使用。”一直从事地球化学调查的化探室负责人冯辉补充说。

  “要做到地尽其用,还要重视治与防两个环节,且治与防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冯辉说。

  那么如何治、治哪些地方呢?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的专家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治理区一是工业生产区,二是矿山开采区或老矿区,三是垃圾填埋场,四是元素富集致病隐患区。这些区域,或因工业生产形成了重金属污染,或是因地质本底值过高形成了有害元素富集,必须以治为主。

  防则应从提高标准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两方面入手。从标准看,应大力提高污染物的排放标准。除工业污染外,北京最大的污染源应是600万辆汽车,在提高汽车排放标准的同时,要全面升级油品质量标准,从源头防污;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看,北京每年要产生万吨生活垃圾,不仅形成了垃圾处理难题,而且也是一大污染源。政府应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居民应养成垃圾分类处理习惯。

  治理方法可以市场化为主的原则,鼓励有关科研院所与社会资本对接进入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积极投资开发土壤污染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