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税改革谨防削弱地质勘查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李伟锋
发布时间:2015-03-24
今年两会,资源税改革仍是焦点,在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矿种资补费取消之后,稀土、钨、钼等矿种的资源补偿费改革方案也在择机出台。有专家预计,比照煤炭资源税改革的清费原则,今后所有矿种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费率可能全部降为零。此外,财政部已经做出逐步取消探矿权和采矿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等专款专用的规定,要统筹安排这一领域的经费。
今天的矿产品市场,已从火热逐渐趋冷。矿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反衬出矿山企业资源税费负担在运营中的沉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推动了资源税改革的深入。两会上众多矿企代表的建议,反映出业内界对资源税改革的期盼——清理各种收费,降低税负是其中的焦点。
不可否认,资源税改革,特别是矿产资源补偿费暂降为零,为矿企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发展空间。但对于矿业的上游——地质勘查来说,也许会成为一场灾难。
矿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不仅使矿企日子不好过,也直接导致了地质勘查投入的减少。再加上从2014年起,中央财政资金坚决退出竞争性领域,即主要用于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与战略性矿产勘查,逐步退出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也加速了地质勘查行业进入寒冬。
众所周知,矿产资源补偿费产生于地勘事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其设立初衷在于补充国家对资源勘探投入的不足。进入新世纪以来,矿产资源补偿费管理办法更是明确了矿产资源补偿费纳入国家预算,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特别是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支出及其他重要地质勘查专项支出、矿产资源保护支出及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部门经费补助。
而今,矿产资源补偿费在资源税改革的进程中被降为零,甚至有被并入资源税的可能。如此一来,地质勘查管理部门履行正常工作职责所需经费,必须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资金予以保障,否则用于矿产资源勘查、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资金将受到一定影响。
这意味着,地质工作投入将出自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失去原有的固定来源。而地勘工作投入产出的周期长、见效慢、不急迫,恐怕在吸引地方财政安排方面,难以列上重要的位置。以此推测,通过财政专项支持地质勘查会越来越弱化。
而地质勘查,恰是矿业经济的源头。资源税改革为矿山企业减负,无可厚非。但由此为地质勘查带来的影响,须有所准备,谨防地勘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从而导致过去10年好不容易成熟起来的地勘队伍再次衰落。
更重要的是,一旦地质勘查滞后,矿山后备资源不足,矿业经济向好也就成为一句空话,经济社会发展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又会上演。
因此,资源税改革,在权衡各方利益的同时,一定要为地质勘查投入留足空间,用财力保障地质工作真正成为经济社会的先行。若真如此,是地质之幸,矿业之幸,更是经济社会发展之幸。(作者系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