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生命极限”不是步伐终点

——记新疆第二区调大队青海省辉特陶可可项目部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梁宏燕 张琰 发布时间:2015-03-23
 

  大家庭合影(前排从左到右:董亮、胡力升、魏国强;后排从左到右:谢建州、李建新、闫超、陈博、李崔刚、王彦军、张毅、李树元、陆新)
  
  项目:格尔木市辉特陶可可15万区域地质调查

  人员:项目负责王彦军,技术人员魏国强、李杰、张毅、胡立升、苏金龙等

  困难:工区位于号称“生命极限”的东昆仑南坡,平均海拔约4500米,最低海拔4200米。该地区雨水较多,水系发育,洪水河横穿全区,地形切割剧烈

  意义:走出新疆,走进青海,寻求新的发展之路

  近几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全国各省的地勘队伍进军新疆,地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疆第二区调大队作为区调专业队,在资质短缺且没有矿山为依托的情况下,整个单位的发展受到了限制。队领导班子在困境中探索,寻求新的发展之路。2012年初,得知国家在青海、西藏等地加大地勘基金投入后,该队大胆提出了“走出去”战略,走出新疆,走进青海省承揽地质项目。

  2014年,该队共承揽了青海地区的4个项目,格尔木市辉特陶可可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就是其中一个,也是工作环境最为艰苦,气候最为恶劣的项目。

  徒步探路

  2014年6月19日,由16名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分队从单位出发,经过三天长途跋涉,终于在6月21日到达了格尔木市,而野外工区距这里还有600多公里。从格尔木到工区的路上荒无人烟,只有无尽的戈壁和雪山。

  车辆行驶到距工区东南角约50公里处时,面对的都是山间小道。为了找到通往工区的路,项目负责王彦军几次带领分队技术人员上山探路。由于地形切割剧烈,分队人员只能靠双脚一步步探索。

  6月22日,分队年轻技术人员魏国强、李杰、张毅等背着干粮在山间寻路,被洪水河挡住了去路。洪水河水流湍急,目测河水最深处2米多。李杰和张毅准备下河试水。因为水流太急,他们腰间系着绳子,当走到河宽约1/4处时,已经控制不了平衡,张毅脚下一滑,整个人被河水冲出了好几米远,他顺势紧紧抱住一块巨石,才稳住自己的身体。见状,岸上队员立即拽紧绳子,慢慢地将二人拖回岸上。

  经过几天的跋涉,沿着洪水河逆流而上30多公里,队员们才找到了一处水流较缓的河面。项目分队顺利渡过洪水河,继续向工区进发。

  泥淖中挖车

  8月是这里的雨季,昆仑山的天气就像孩子多变的脸,时而艳阳高照,时而大雨倾盆。而此时也是野外工作最忙的时节,项目分队要赶在月底前,完成图幅工区剩余的100平方千米1:5万地质填图和40千米的剖面测制工作。

  8月10日,技术负责魏国强带领着7名技术人员向作业区行进。车行不久遇到切割剧烈的陡坎,难以通行,为了安全考虑,大家决定绕过陡坎。由于前一夜下了一场大雨,路面有一大片积水,车辆在走到积水深处时车轱辘陷在了泥淖里。司机师傅几次尝试还是无法驶出,大家纷纷下车,拿着携带的镐头、铁锨挖车。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车辆勉强驶出了这片积水,结果没走多远又是一片积水,车又一次陷进泥淖,又是重复性的挖车。

  眼看天色已晚,好在遇到了恰巧也在这里开展工作的四川省物探队的队员们,帮忙一起挖车。直到晚上10点半,大家才将车从泥里拽了出来。这时的大家已是筋疲力尽,商量后决定就在这里露营,等天亮再继续进发。

  测剖面遭遇野兽

  在高原无人区从事野外区调工作,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肉体劳累,环境恶劣,不是一般工作所能比的,最可怕的是,这里还经常有野兽出没。

  7月中旬的一个早晨,项目分队发现搬家带来的应急物资不见了,帐篷也被撕烂了。正在大家揣测是怎么回事时,机灵的胡立升大喊一声:“大家快看,这是什么?”大家聚拢过来,发现物资周围有一行脚印,每一个脚印都有成年男子巴掌大小。通过分析,大家一致认为这是熊的脚印。

  还有一次,技术负责魏国强正带着3位技术人员测剖面,突然从一个小山坡冲出来一头牦牛。走在前面的苏金龙当时就愣住了,随后小心翼翼地走着。牦牛先是也放慢了脚步,似乎在观察什么,突然又像发了疯似的冲了过来。大家拔腿就跑,不知跑了多久,回头一看,牦牛不追了,才放松下来。

  夜宿无人区

  在昆仑山工作常会遇到沙尘暴、雨雪,有时还必须在泥泞中扎营,在寒风中露宿。从工区到可以采购物资的集市,一般有两天的路程。肉、菜很难保存,在运送途中肉变质、菜腐烂、蛋颠破是常有的事,负责采购的师傅只能买些榨菜当做“时蔬”。遇到小搬家,只能带着压缩饼干和方便面充饥。

  9月初的一次小搬家,为了减少负担,项目负责带着7个技术人员只背着几天的干粮,连帐篷都没有带,整整走了2天,才到临时营地。其实所谓的营地只不过是一片较开阔、离水源近的平地。由于时间还早,大家分成几组开始工作。到晚上8点,其他组的同志都回到了营地,只有胡立升和苏金龙小组还没回来。大家有点急了,点好火堆给他们指引方向,几个队员还拿着钢哨爬到山头给他们信号。终于在一个多小时后,远远地看到手电筒微弱的光。原来跑路线时胡立升腿受伤了,是苏金龙一步步搀着他回来的。

  吃完饭,大家早已疲惫不堪。9月的昆仑山气温已经在零摄氏度以下了,为了御寒大家挤在一起和衣而睡;为了防止野兽夜间偷袭,队员们轮流站岗。远处时不时传来野狼的嚎叫声,每一个站岗的人都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大家经过5天的紧张工作,最终完成了填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