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张振利,是在与他相约的一个月后,这段时间,他一直在野外,为手上的两个项目奔忙。
“大胡子司令”
张振利的办公室里,墙上、桌上、地上,到处都是地质图和堆积如山的资料书籍,这对于一位常年钻研业务的地质科技工作者而言,没什么好奇怪的,但让记者感到不解的是,他的办公桌周围摆放了好几把高低不同的椅子——这是干什么用的?看出记者的疑问,张振利哈哈一笑,解释道,由于长期的野外工作和室内伏案劳累过度,他得了腰椎间盘突出,有了这几把椅子,工作的时候就能通过不断变换坐姿而缓解疼痛了。
张振利今年58岁,说话直率豪爽,下巴上是一把“硬朗”的胡子。原来,青藏高原的紫外线太强,张振利每年在西藏工作期间都要蓄胡子。他说,一则是为了遮挡紫外线,二则还可以防蚊虫叮咬。也正因为如此,大家都习惯地称呼他为“大胡子司令”。
大胡子司令从事地质工作已有30多年,足迹遍及整个华北地区,以及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最近10多年,他的主要战场是青藏高原——带领队伍在西藏连续工作了13年。由于长时间在高海拔地区工作,他满口的牙几乎掉光了,上牙床仅剩下3个牙根儿。为了解决重要地质矿产问题,张振利曾带人3次爬上6000米以上的冰川、无数次爬上喜马拉雅山脉和翻越冈底斯山脉调研,十多次与狼、野牦牛、棕熊、土豹子狭路相逢,一次次化险为夷。
不过,辛劳和艰苦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33年来,经他手完成的项目有17个,主写和参加写作的报告53个,主写的文字达347万余字;主写和参加写作的项目设计及立项可行性报告21个,主写的文字达159万余字;完成1∶5万图幅41幅、1∶20万图幅6幅、1∶25万图幅10幅,大型科研项目2个。他参与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成果,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他被大家尊称为“司令”,被上级领导和专家们亲切地称为“张军长、张司令”。他以苦为乐求奉献,执着追寻地质梦,将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地质事业,用汗水、心血谱写着地质人生。他把地质队员跋山涉水、走遍大地的艰辛和取得新进展、新成果,圆满完成各个项目任务,作为人生最大的享受,无悔青春,无悔人生。
艰难困苦我先上
说起张振利在困难和危险面前的表现,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人没有一个不树起大拇指的。
在1996年至2008年的13年期间,张振利不畏艰险,坚持在西藏雪域高原艰苦地区带队开展工作。重要地质问题,他都要亲自到现场解决;艰险地段,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他带领大家充分发扬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西藏精神,将“踏上高原不畏艰险和缺氧,立志西藏建功立业在西部”作为工作与生活的座右铭。
西藏工作环境的艰苦,人尽皆知。去西藏开展地质工作,内地人有着莫名的恐惧。
河北省地矿局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以下简称“区调所”)西藏项目部首次进藏途中,夜宿雁石坪马车店。燕石坪距离唐古拉山口还有近百公里的路程,海拔超过4000米。第一次进藏的人或车大多要在此休整一夜,以适应高原缺氧的气候,顺利通过唐古拉山口。区调所西藏项目部的人员,除了张振利以外,都是第一次进藏。走起路来轻飘飘、脚下没跟、胃里翻江倒海的感觉,让多数队员不敢和不想吃饭。为了给大家壮胆和鼓劲儿,帮助大家尽快适应高原环境,安全进藏工作,张振利“炫耀”着喝了一瓶啤酒。在他的带动下,大家才勉强吃了些发黏的、半生不熟的“高原面条”。这一夜,张振利没有休息,不时起来看看大家的情况。别看他到燕石坪后大喊大叫、大口喝酒,其实他自己也不舒服,喝酒的豪气全是装出来的,为的是给大家鼓劲儿。他最担心的就是队员中有人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那样的话别说继续前进,就是往回返都来不及。
区调所在西藏工作的地区大部分为无人区,平均海拔高度在5000米以上,高寒缺氧,交通、工作及生活条件极差。虽说时令已到5月,可这里依然是冰天雪地。要命的是高寒缺氧,空气中好像没有氧气一样,队员们平时走路都感到胸闷、气喘、四肢无力。因为海拔太高,水烧不开,饭也煮不熟,队员们常常食不甘味。
这个大胡子司令不仅是领导队伍的司令,还是“敢死队”的队长,更是大家的主心骨。工作中,他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别人。
在藏区工作,经常遇到道路被河流截断的情况。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就得趟水过河。河水深浅不一,但相同的一点都是冰雪融水,一脚踏进去冰凉刺骨,让人不由得望而生畏。每到这时,张振利都会第一个站出来,把岩石样品等重物背到自己肩上,第一个趟下河去。有一次,他还把几个队员背过了河。
还有一次在工作区转战途中,突遇山洪,车辆无法前行。张振利冒着被山洪卷走的危险,身系绳索下水探路。他总是说:“我在西藏工作时间长,我熟悉地形,让我来!”
藏南谷地,天高云逸,太阳常常从云缝里露出脸来,洒下一缕缕金色的光芒。晨曦中,湖水倒映着天空五彩斑斓的云霞;夕照时,雪峰似燃烧般变幻出无穷色彩。然而,高原上变化无常的天气有时也会让人防不胜防。刚刚还是湛蓝湛蓝的万里晴空,转瞬间就会乌云密布,降下雨雪、甚至冰雹。跑路线、追地质现象,张振利他们每天都要走20多公里山路,遇到长的线路甚至要跑30多公里,雨雪和汗水常常弄得身上湿漉漉的。山脊上没有避风雪的地方,再加上高原上的风毫无遮挡地吹过来,人如果停下来,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就会像冰块一样贴在身上,顿时全身凉透。
有问题坚决不放过,必须弄个水落石出,是张振利一贯的工作作风。作为技术负责人,每组队员跑完地质线路出图后,他都要负责连图。遇到疑难线路,他都要亲自去跑,反复验证,确保准确无误。
在平时工作中,张振利十分注重培养年轻人,坚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技术与经验传授给他们。
张振利凭着人格魅力,带出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秀队伍,为区调所奉献了一大批青年技术骨干。经过西藏项目的锤炼,成长了3名工程硕士、2名博士、1名博士后,有3名同志走上副所级领导岗位,有15名同志提升为科级、副科级领导,还有一批年轻的同志担起了项目负责、技术负责的工作重担,有9名同志晋升为正高级工程师,有21名同志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高原板块结合带研究的首席专家
不断钻研专业技术,坚持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但不死搬硬套——这是大家对张振利的评价。
在西藏雪域高原进行1∶25万区调与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中西段地质构造演化等科研工作中,张振利敢于改革创新,尤其是根据“岩片岩块技术工作方法”不适应本区工作的实际情况,在蛇绿岩及混杂岩的研究与表示方面进行了“以四态分析为技术思路,以先分解、重点解剖、后组装为工作步骤,并采用综合方法填图的技术工作方法,和以基质原岩形成时代为主线+地层组名或岩性+构造混杂(m)方式的图面表示方案”的重大技术创新。张振利他们由于技术工作方法合理适用,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并在2003年8月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加拿大国家地质调查局赴藏南联合科学考察团专家们的高度赞扬,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在青藏高原后续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河北省在西部国土资源大调查中打开了局面,并且创造出了优秀品牌。他也被青藏高原研究中心列为“高原板块结合带研究的首席专家”。
作为一名项目带头人,张振利主持完成的西藏两个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最终成果均获得优秀评价,萨嘎项目成果验收评分94.5分,在全国同期同类项目中位居第二,并获得2005年度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廊坊市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优秀成果二等奖;普兰项目成果验收评分为93.5分与94分,在全国同期同类项目中位居第一和第二,并获得2007年度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1年度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在工作中,他们取得了很多新发现、新认识、新进展和重要突破,仅新发现和建立的组级地层单位18个;成果整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部分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如雅鲁藏布江结合带蛇绿岩、混杂岩技术工作方法的创新和研究成果、藏南拆离构造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属最新成果和首次认识。
他主持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成果,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张振利也于2012年2月14日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国家科技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12年5月,张振利被国土资源部授予“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12月,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聘为地质调查项目技术专家。
在探寻地质线路过程中,张振利始终重视找矿工作,仅在西藏工作中新发现各类矿点、矿化点就有55处,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有8处。其中,萨嘎测区19处,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有2处,其一为喜马拉雅地区吉隆沟热液交代型银(549.5g/t)、铜(1.57%)、铅(1.45%)多金属矿点,其二为雅鲁藏布江源区仲巴一带的热液交代型铜矿点(铜含量5.23%);普兰测区36处,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6处,这6处中铁矿、含铜铁矿4处,银、铜及多金属矿2处(含银154×10-6、铜1.81%、金0.5×10-6等)。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点集中分布于革吉县南部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冈底斯-腾冲陆块内的冈底斯-下察隅晚燕山-喜马拉雅期岩浆弧带西段。他主持和参加了这些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矿点的发现、追索和评价工作,初步评价哥布弄巴磁铁矿(已注册登记拿到了矿权)矿石资源量达亿吨级(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十五”期间新发现的529处重要大型矿产地之一),列马镜铁矿矿石资源量为1850万吨,而且前景极佳,都具有再扩大的可能性。区调所于2006年5月获得了“西藏革吉县哥布弄巴铜铁矿”的探矿权,2007年5月又获得了围绕哥布弄巴铜铁矿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调查项目1个(5幅联测)、2008年1月获得西藏色布塔一带1∶5万矿产地质调查项目1个(4幅联测)。近几年,他们在西藏哥布弄巴铁矿普查及地质矿产调查中又有了多处新的重要发现。
工作起来不要命
工作起来不要命的劲头,张振利在区调所是出了名的。
2009年,新一代地质志的编写摆到了区调所的议事日程。所领导觉得这个工作太重要了,要完成这个任务,不光要业务素质过硬,还要有超乎寻常的敬业精神。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张振利。
就这样,张振利从西藏项目部被抽调回来,投入到新一代《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区域地质志》编制中,当起了执行主编。为了把新一代地质志编成经典,他亲自带队进行野外重点调研,不仅对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进行了调研,而且追到了山西、内蒙古、辽宁及河南等相关邻区进行对比研究;几年来的节假日几乎都未休息,甚至大年三十都在加班。室内编图和报告编写期间,他长达一个半月吃住在办公室。为了确保地质志涉及的地名准确无误,他把一本崭新的河北省地图册都翻烂了,就连标点符号都要反复推敲。他经常对年轻人说:“咱们是搞自然科学的,一定要严谨。”
新一代地质志重点进行了华北陆块的地质及构造研究工作,在变质基底、大地构造及中生代地层等研究中取得较多的重要新发现和新进展:对本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地层、物质组成和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新的划分,以原划张家口组的解体为重点对中生代地层进行了新的划分;通过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新发现了25处高压变质岩,进一步确定了桑干-承德结合带的存在,主体沿应县-阳原(桑干河地区)-宣化-赤城-巴克什营-承德-平泉-建平一线,呈北东向-近东西向带状展布;在太行山-燕山及邻区新发现了12处高压变质岩,新确定了龙泉关、白岸-衡水、琉璃庙-保定、大巫岚-卢龙构造带,提出了华北陆块基底由多个微陆块或断块构成,这对华北陆块基底构造的划分和研究及地质找矿研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在学术上,张振利不断将成果变成文字加以传承。近几年来,他作为第一作者撰写出版科研专著1部、学术论文9篇;在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讨论会上8次发言,将近年来调查研究工作中所取得的新成果、新发现、新认识及新进展作了介绍、论述和交流。尤其是《藏南吉隆沟地层与萨嘎段雅鲁藏布江蛇绿岩混杂岩带地质特征研究》一书的出版,重点介绍论述了吉隆沟地层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技术方法的创新和研究的新成果,首次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为南北两个不同时期的带和一个仲巴微陆块,发现和建立了南北带两个盆地地层建造序列,首次提出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具有“双向俯冲”的新认识;《藏南仲巴一带古人类活动遗迹的发现与研究》一文,将首次在测区内发现的13处古人类活动遗迹和1697件石器等作了介绍论述;《西藏普兰、吉隆沟一带藏南拆离构造新认识》一文,重点介绍论述了藏南拆离构造具有“长期多期活动性”的特征,这一新认识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苦乐人生,无言的榜样
提起家人,说起妻子,张振利一脸的惭愧。父母在老家,全靠妻子照顾,甚至1984年元月在父亲去世时都没能和老人见上最后一面。由于地质工作的特殊性,春夏秋三季是野外地质工作时间,冬季回到驻地还要整理、汇总资料。那时,他所在的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驻地在保定市的涞水县,交通和通信都比较落后。妻子给他发电报,也要到18公里以外的邮政局才行。等见到同时送达的两封电报再赶回家,老人已经去世了。
有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早些年,张振利父母年迈,老家有近10亩地需要耕种。老人岁数大了,不能干活,全靠妻子一个人家里地里忙活。由于生活压力大,经常冷一口热一口的吃不好饭,妻子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和高血压。
张振利有一双儿女,儿子1983年出生,女儿1988年出生,两个孩子一直跟着妈妈在老家生活。直到1994年,母子3人才到了廊坊。
儿子在老家已经读到4年级,转学到廊坊读书,由于所学的教材不同,从来没管过儿子学习的张振利,给儿子补了2个小时的数学。
2002年,儿子面临高考。这年,已经是张振利连续在西藏工作的第7个年头了。3月份出队,10月底收队,西藏项目组年年如此。进藏前的准备马虎不得,事无巨细,张振利都要考虑,都要安排、准备。3月初的一天,张振利从办公室加完班回到家已经接近午夜了,儿子还在等着他。高考是个大事,报什么志愿,儿子想听听父亲的建议。
和儿子从没有太多话的张振利,滔滔不绝地给儿子讲起野外地质工作的苦与乐。从自己如何在炎炎烈日下采样,如何在滂沱的暴雨中穿梭,如何在人迹罕至、蚊虫肆虐的山林中行走,又如何攀登荒无人烟却蕴含宝藏的高山,艰苦并快乐着……
父子俩畅谈了整整一个晚上,两个人都没有合眼。
那一年,儿子高考考了580多分,只报了一个学校,一个专业,那就是石家庄经济学院的地质矿产专业。问起假如不被录取怎么办?儿子说,来年再考!
女儿说起张振利,也是崇拜之情溢于言表。女儿说:“小时候到爸爸的办公室来玩儿,进到楼里就会看到满楼道的石头,那时就对石头充满了好奇。”爸爸的引领,让女儿也把地质事业作为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现在,张振利的儿子已经成为地质专业的博士,女儿是地质专业的硕士,儿媳和女婿也是地质专业的硕士。张振利满脸幸福地开玩笑说:“家里就我夫人的学历低,可她权力最大,领导一个教授、一个博士、三个硕士。”
让我们祝愿这个地质世家永远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