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利在冰川上留影
真正见到张振利,是在与他相约的一个月后,那段时间,他一直在野外,为手上的两个项目奔忙。
大家都习惯地称呼他为“大胡子司令”
张振利的办公室,墙上、桌上、地上,到处都是地质图和堆积如山的资料书籍,对于一位常年钻研业务的地质科技工作者而言,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但让记者有些不解的是,他的办公桌周围摆放了好几把高低不同的椅子——这是干什么用的?看出记者的疑惑,张振利哈哈一笑,解释道,由于长期野外工作和室内伏案劳累过度,他得了腰椎间盘突出,有了这几把椅子,工作的时候就能通过不断变换坐姿缓解疼痛了。
张振利今年58岁,说话直率豪爽,下巴上是一把硬朗的胡子。原来,青藏高原的紫外线太强,张振利每年在西藏工作期间都要蓄胡子。他说,一则是为了遮挡紫外线,二则还可以防止蚊虫的叮咬。也正因为如此,大家都习惯地称呼他为“大胡子司令”。
大胡子司令从事地质工作已有30多年,足迹遍及整个华北地区,以及东北三省、新疆,近十多年来,他的主要战场是青藏高原——带领队伍在西藏连续工作了13年。由于长时间在高海拔地区工作,他满嘴的牙几乎都掉光了,上牙床仅剩下3个牙根儿。为了解决重要地质矿产问题,张振利曾带人3次爬上6000米以上的冰川、无数次爬上喜马拉雅山脉和翻越冈底斯山脉调研,十多次与狼、狼群、野牦牛、棕熊、土豹子狭路相逢,一次次化险为夷。
不过,辛劳和艰苦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33年来,经他手完成的项目有17个,主写和参加写作的报告53个,他参与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成果,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工作中他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别人
西藏的艰苦,人尽皆知。去西藏开展地质工作,内地人有着莫名的恐惧。
区调所西藏项目部首次进藏途中,夜宿燕石坪马车店。燕石坪距离唐古拉山口还有近百公里的路程,海拔超过4000米。第一次进藏的人或车大多要在此休整一夜,以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顺利通过唐古拉山口。区调所西藏项目部的人员,除了张振利外,都是第一次进藏。走起路来轻飘飘、脚下没跟、胃里翻江倒海的感觉,让多数队员不敢和不想吃饭。这一夜张振利没有休息,不时地起来看看大家的情况。别看他到燕石坪后大喊大叫大口喝酒,其实他自己也不舒服,喝酒的豪气全是装出来的,为的是给大家鼓劲。他最担心的就是队员中有人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那样的话别说继续前进,就是往回返都来不及。
河北区调所在西藏工作的地区大部分为无人区,平均海拔高度在5000米以上,高寒缺氧,交通、工作及生活条件极差。虽说时令已到5月,可这里依然是冰天雪地。要命的是高寒缺氧,空气中好像没有氧气一样,队员们平时走路都感到胸闷、气喘、四肢无力。因为海拔太高水沸点低,饭也煮不熟,队员们常常食不甘味。
这个“大胡子司令”不仅是领导队伍的“司令”,还是“敢死队”的队长,更是大家的主心骨。工作中他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别人。
在藏区工作,经常遇到道路被河流截断的事。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就得蹚水过河。河水深浅不一,但相同的一点都是冰雪融水,一脚踏进去冰凉刺骨,让人不由得望而生畏。每到这时,张振利都会第一个站出来,把岩石样品等重物背到自己肩上,第一个过河蹚路。
还有一次工作区转战途中,突遇山洪,车辆无法前行。张振利冒着被山洪卷走的危险,身系绳索下水探路。他总是说:“我在西藏工作时间长,我熟悉地形,让我来!……”
六口之家出了五个地质队员
提起家人,说起妻子,张振利一脸的愧疚。父母在老家,全靠妻子照顾,甚至1984年1月在父亲去世时都没能和老人见上最后一面。由于地质工作的特殊性,春夏秋三季,是野外地质工作时间,冬季回到驻地还要整理、汇总资料。那时,他所在的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驻地在保定市的涞水县,交通和通信都比较落后。妻子要给他发电报,也要到18公里以外的邮政局才行。等见到同时送达的两封电报再赶回家,老人已经去世了。
张振利的一双儿女一直跟着妈妈在老家生活,直到1994年,母子三人才到了廊坊。
2002年,儿子面临高考。这年,已经是张振利连续在西藏工作的第七个年头了。3月份出队,10月底收队,西藏项目组年年如此。进藏前的准备马虎不得,事无巨细,张振利都要考虑,都要安排、准备。3月初的一天,张振利从办公室加完班回到家已经接近午夜了,儿子还在等着他。高考是个大事,报什么志愿,儿子想听听父亲的建议。
和儿子从没有太多话的张振利,滔滔不绝地给儿子讲起野外地质工作的苦与乐。从自己如何在炎炎烈日下采样,如何在淋漓的雷雨中穿梭,如何在人迹罕至、蚊虫肆虐的山林行走,又如何攀登荒芜人烟却蕴含宝藏的高山,艰苦并快乐着……
父子俩畅谈了整整一个晚上,两个人都不曾合眼。
儿子高考考了580多分,只报了一个学校,一个专业,那就是石家庄经济学院的地质矿产专业。问起假如不被录取怎么办?儿子说,来年再考!
女儿说起张振利,也是满眼的崇拜。女儿说:“小时候到爸爸的办公室来玩儿,进到楼里就会看到满楼道的石头,那时就对石头充满了好奇。”爸爸的引领,让女儿也把地质事业作为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现在,张振利的儿子已经成为地质专业的博士,女儿是地质专业的硕士,儿媳和姑爷也是地质专业的硕士。张振利满脸幸福地开玩笑说:“家里就我夫人的学历低,可她权力最大,领导一个教授、一个博士、3个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