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院士专家研讨亚洲特提斯造山与成矿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孙来麟 张晓珊 发布时间:2014-12-17
  近日,亚洲特提斯造山与成矿暨丝绸之路高等教育合作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隆重召开。多国专家们交流了亚洲特提斯构造演化与成矿的科学问题,探讨了加强亚洲地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合作的新模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志琴、殷鸿福、金振民,国际地科联副主席Yildirim Dilek教授、英国卡迪夫大学Junian Pearce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理学院院长Trevor Hambley教授以及来自“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5个国家的80余名专家代表,地大(武汉)党委书记郝翔、校长王焰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郭进义、姚玉鹏等参加了研讨会。

  本次会议积极响应了国家“要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拓展国际经济基础合作新空间”的号召,旨在搭建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科技、教育合作平台。与会专家围绕古特提斯构造域岩浆作用和成矿学研究,特提斯演化、造山运动和亚洲的增生,特提斯构造域的矿产资源和石油勘探等多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探讨,并对高等教育合作的形式、能力建设、课程建设和质量保证等提出了建议。

  会议展示了该领域的最新成果:一是古特提斯洋是包含着多个微型板块和微型洋盆的广袤大洋,冈瓦纳大陆裂解和欧亚板块增生过程中可能伴随着多期次的裂陷和碰撞过程;二是秦岭金成矿作用与古特提斯的俯冲碰撞相关,该地区金矿床空间上呈线状平行于造山带分布,成矿时间集中于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与花岗岩类侵入体同期,并且从东到西北成矿年龄逐渐变老;三是老君山地区古生代和中生代花岗岩不同岩体的成因研究发现,钨—锡成矿与中生代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四是系统总结了青藏高原的三阶段成矿模式,俯冲带的构造活动是蛇绿岩侵位的主要驱动因素,俯冲动力学背景下产生的构造—岩浆建造是寻找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有利地区,碰撞背景下产生的相关建造则是寻找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有利地段等。

  与会专家还表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战略是一流大学发展的普遍特征。他们建议,应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与国外大学共享办学资源,通过师生互访、学生联合培养、加大招收来华留学生、开展合作研究等积极措施,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高校教技合作;建立“一带一路”大学联盟,共同发展高等教育;设立“一带一路”大学联盟奖学金,支持学生交流、联合培养与合作研究;与联盟学校通力协作,在本国建设产学研科教实践基地;建设“丝绸之路沿线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开展深入的国际合作研究,为促进区域地球科学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次研讨会由地大(武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

  新闻背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地学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中国与东南亚、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关系日益密切,加强地球科学、固体矿产勘查、油气资源、地质工程等领域的区域合作和学术交流是大势所趋。

  特提斯造山带横贯欧洲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脉、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印支半岛,是新生代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造山带,它的形成与演化对全球构造及矿产资源与能源形成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