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铀矿勘查,“春风”要度“玉门关”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于德福 单广宁 发布时间:2014-12-09
     编辑部:  

     近日,记者在西南地区采访时了解到,一些铀地质专家普遍呼吁,在铀矿勘查上,加强西南地区有基础、有新区、有潜力的铀矿地质工作,使其成为我国铀资源供应的战略接替区。专家寄语:“玉门关外含富矿”,祈盼“春风普度玉门关”。

  “三有”的说法,依据确凿。所谓“有基础”,是指自1955年后,先后有12个找矿队伍、近万人在这里开展过铀矿地质工作,已探明31个铀矿床,发现215个铀矿点、314个矿化点、近10万个铀异常点、4900余条铀异常带,在区域上形成了临沧、腾冲、北川、若尔盖和黔中5个铀矿田,提交和控制了一定数量的铀资源量。

  所谓“有新区”,是指2005年以来,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核工业二八○所在西藏冈底斯构造带和藏东三江北段高寒、高海拔地区5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了铀矿地质调查工作,发现了大量异常点(带),预测了类乌齐—左贡、南木林、班戈—嘉黎Ⅰ级铀矿成矿远景区3片,布姆松绒、措勤盆地南部Ⅱ级铀矿成矿远景区2片,念青唐古拉、察隅Ⅲ级铀矿成矿远景区2片,有望形成我国铀资源勘查的新基地,进而与云、贵、川形成不同地质工作程度有序接替的局面。

  所谓“有潜力”,是指西南地区现已查明9个铀成矿区(带),约占全国47个铀成矿区(带)的1/5,存在巨大找矿空间。

  有战略区位优势,有先天资源条件,但核工业二八○研究所有关负责人道出了对一些问题的忧虑——

  铀矿地质工作缺乏连续性。西南地区已探明的一批铀矿床和储量均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提交的。随后,这一地区铀矿地质工作陷入停滞状态,既有找矿成果未能继续深化、扩大。

  地质工作投入锐减。地勘单位属地化体制改革以后,由于全国铀矿找矿工作重点的转移,这一地区铀矿勘查工作量投入还不及上世纪90年代以前勘查工作量投入的2%。

  地质工作专业力量流失严重。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铀矿地质工作投资的锐减,铀矿地质专业队伍部分转产或全面转产,专业地质工作人员纷纷转入自己并不擅长的工程勘察等领域,形成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浪费。

  尚存大量工作空白区。西南地区特别是西藏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展铀矿地质工作,已查面积不足西南全区可查面积61%,尚有52万平方公里的地区为铀矿地质工作空白区。

  专家的现实忧虑反映出这一带铀地质工作的普遍问题。记者认为,首先在认识层面,西南地区作为国家铀资源战略储备区的战略地位应及早确立,以统一认识。其次,在资金投入上,西南地区铀矿地质工作应以国家投入为主,重点开展铀成矿区(带)内铀矿田(床)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因素、矿化成因等研究,以及空白区的铀矿专项基础地质工作。再次,在项目部署上,西南地区应贯彻“挖老点、辟新区”原则,加强各铀成矿区(带)内的铀矿田(床)矿区及外围区域评价步伐,逐步实施重点地段铀资源预查、普查工作同时提高新发现铀矿点的地质工作程度,形成新老有序接替的铀资源战略储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