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2014)》,全面反映了我国2013年以来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开展情况和取得成绩。报告指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资源的刚性需求进一步加大,资源综合利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意义突显。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各地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进一步解读报告,记者日前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司长何炳光。
记者:请您谈一谈去年以来,我国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哪些显著成绩?
何炳光:2013年以来,随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加快,以及国家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各项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利用规模稳步增长,利用水平不断提升,资源环境效益进一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综合利用规模逐步扩大。2013年,我国矿产资源利用水平总体较好,部分重点大中型露天煤矿、露天铁矿开采回采率达到95%以上,部分矿山铜矿、铅矿、锌矿等有色金属矿种的选矿回收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20.59亿吨,利用率达到62.3%。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1.6亿吨,回收总值4817亿元,回收企业10万余家,行业从业人员1800多万人。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占当年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6.6%。
第二,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2013年,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共立项4项,安排国拨经费1.2亿元,全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863”计划项目“典型尾矿资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及装备研究与示范”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全尾矿废石骨料高性能混凝土预制件生产技术和全尾矿废石骨料预拌泵送混凝土生产技术”取得关键突破,并获得大范围推广应用。采用“预脱硅-碱石灰烧结法”,利用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20万吨/年示范项目达产。钒钛磁铁矿、铁-稀土多金属共伴生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废塑料、废橡胶、废旧金属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均取得产业化突破。
第三,综合利用效益显著增长。2013年,我国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到1.3万亿元。通过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固体废物堆存占地14万亩以上。全国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综合利用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3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达到850万千瓦,年发电量370亿千瓦时。水泥混凝土行业利用废渣量超过10亿吨。综合利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再生资源,与使用原生资源相比,可节约2.5亿吨标准煤,减少废水排放17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6亿吨、固体废弃物排放50亿吨。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共进口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等废物原料5514万吨,货值337亿美元。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情况。
何炳光:我国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等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规模稳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中度、规模化和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科技创新取得一定成效。
去年,我国的粉煤灰产生量约5.8亿吨,综合利用量4.0亿吨,综合利用率为69%。粉煤灰综合利用方式逐步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作为胶结充填采矿的主要材料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煤矸石产生量去年达到7.5亿吨,综合利用量4.8亿吨,综合利用率为64%。煤矸石、煤泥等综合利用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3000万千瓦,发电量超过1600亿千瓦时。目前,我国煤矸石累计堆放量约为45亿吨,规模较大的煤矸石山达2600多座。随着单机60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发电机组的投入运行,为煤矸石、煤泥等综合利用发电机组高参数、大型化奠定了基础。
钢铁行业冶炼废渣产生量约4.16亿吨,综合利用量为2.28亿吨,综合利用率为67%,同比增长6%。钢铁企业积极推进冶炼废渣资源化利用工作,建立了国内首套全功能冶金除尘资源化装置。钢渣矿渣复合粉的生产和应用取得关键技术突破,为钢渣大规模用于建筑领域奠定了新的基础。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新增高炉渣和钢渣粉生产线90余条,年处理高炉渣、钢渣能力显著提高。
有色行业冶炼废渣去年一年的产生量为1.28亿吨,综合利用量2240万吨,综合利用率17.5%。赤泥产生量约为7300万吨,利用量约290万吨,利用率为4%左右。赤泥低成本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及示范课题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年处理30万吨赤泥砂化脱水制备水泥铁质校正剂中试完成。
2013年,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约为10亿吨,综合利用量5000万吨,资源化利用率仅为5%。我国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市均已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吉林省、广州市、青岛市、昆明市、许昌市等省市相继出台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条例和规章。已建成并具备年生产能力在 100 万吨以上的生产线 20 余条。
去年,全国新增矿井水利用量 2亿立方米,矿井水利用量达 44亿立方米/年,利用率达 65%。全国新增海水淡化能力 16 万吨/日。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 209.8 亿立方米,再生水广泛应用于工业用水、市政用水和景观用水。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矿井水利用发展规划》,强调了重点产煤矿区、大涌水量矿区和严重缺水矿区等重点矿区的矿井水利用工作,结合各地区矿井水资源及利用条件,提出了矿井水利用发展方向和重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海水淡化试点单位名单,深圳市等 8 家单位和青岛市等 2 家单位分别被命名为第一批和第二批海水淡化试点单位。有关方面成立了国家海水淡化产业联盟。
2013年,我国高炉煤气综合利用率达96.62%,同比提高1.39个百分点;转炉煤气综合利用率达99.94%,同比提高1.35个百分点。二氧化碳回收利用产能近1000万吨,参与回收的企业近300家。
记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也是资源综合利用的一个重头戏,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何炳光:受全球经济发展低迷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等影响,我国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较上年略有降低,其中废塑料降幅最大,回收利用总值出现下降,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效益有所下滑。
2013年,我国废钢铁利用量达8570万吨,同比增长2%,占当年粗钢产量的11%。废钢铁产业装备水平得到快速发展,现已建成1000马力功率以上废钢铁破碎生产线40余条,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与钢铁工业发展相适应的废钢铁加工配送工业化体系,建立起供需双赢的产业链。
2013年,我国国内主要废有色金属回收量达687万吨,进口主要废有色金属实物量690.8万吨;再生有色金属主要品种(铜、铝、铅、锌)总产量约为1073万吨,同比增长3.3%。据有关行业协会测算,2012年~2013年期间,与生产等量的原生金属相比,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相当于减少原生矿开采7.1亿吨。近两年,我国废有色金属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全自动化废金属预处理设备、先进的再生铜熔炼技术、再生铝双室反射炉技术、再生铅富氧熔炼技术、富氧燃烧等节能技术、高效收尘等环保技术已被多家企业采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产业集中度稳步提高,年产能10万吨以上的再生铜企业达到6家,30万吨以上的再生铝企业5家。
记者: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政策体系建设情况如何?
何炳光:围绕落实“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目标任务,我国加强了资源综合利用领域重大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了资源综合利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适合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新模式。
完善顶层设计,强化规划指导。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相继印发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等文件,在充分分析我国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当前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综合利用的中长期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写了《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
优化配套措施,增强支撑能力。继续加大对资源综合利用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力度,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修订工作,印发《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审核认定细化要求》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认定申报范本》,不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制度。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和化工废渣、建筑和道路废物、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形成利用能力1.7亿吨/年。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利用中央财政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支持试点城市新建和改扩建51550个网点、341个分拣中心、63个集散市场,同时支持了123个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基地建设。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继续推进首批40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2012年~2013年度安排中央财政资金67亿元,拉动企业投入350多亿元,在突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技术、创新办矿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进展显著。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实施《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管理暂行规定》,要求矿区总体规划设计文件和规划评估报告应包括与煤伴生资源、煤层气、矿井水和煤矸石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案等内容。国土资源部出台了《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的通知》,全面实行补偿费征收与开采回采率挂钩,充分发挥补偿费征收政策的引导和调节作用,激励矿山企业提高开发利用水平。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可再生能源电价进行全面的资金补助,进一步激励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收购。
加强技术驱动,规范行业发展。工信部发布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第一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第二批)》,积极开展工业固废相关领域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的通知》,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分两批公布了99项先进适用技术。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开展“十二五”城市城区限制粘土制品、县城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的通知》,部署城市限粘、县城禁实工作,下达第一批183个“限粘”城市,397个“禁实”县城名单,进一步培育和拓宽新型利废墙材的市场。
深化试点建设,发挥示范作用。继续推进各类试点示范建设工作,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深入推进第一批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24个示范基地和26家骨干企业建设,启动了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工作,首批确定19个城市和21个县作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继续推进重点行业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启动了煤炭、电力、建筑、建材行业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34个示范工程建设,累计建设了54个示范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确定了两批17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累计达39个,新增再生资源加工能力3566万吨。国土资源部确定183家、239家矿山为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初步形成煤炭、石油、有色、冶金、化工矿产和建材非金属的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商务部开展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分3批确定90个城市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12个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会同国家安监总局组织开展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