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岭海红旗飘
——武警黄金第三支队调整转型收官战探秘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张恒 何元海 汤鹏飞
发布时间:2014-11-28
走进武警黄金三支队荣誉室,可以看到,这支有着光荣传统和辉煌业绩的部队,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大兴安岭锻造了“勇闯禁区、甘于奉献、敢打必胜、不辱使命”的“西口子”精神,累计探明大型金矿7座、中型金矿13座,提交黄金资源量260余吨,先后被评为“全国找矿先进集体”、“地质找矿一等功单位”,被中央国家机关党工委和中组部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15次被评为先进支队。
支队长周其林介绍:“今年,支队转型收官捷报频传,承担的首个区矿调项目提交了黄金部队首份优秀报告,第二个项目以 ‘三优一良’的优异成绩通过国家地调局野外验收。”那么,是什么支撑着这支部队负重前行,又是什么砥砺官兵连创佳绩?
使命——在探索先行中体现担当
“转型是发展需要,也是问题倒逼。”支队总工程师王献忠说。2006至2010年,为破解日益突出的矿业权“三难”问题,三支队在全部队率先尝试基础性地质工作,完成7个省级公益性项目,为部队转型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2011年,黄金指挥部做出拓展“两调”、主攻“三区”的战略部署,要求部队挺进西藏、青海、大兴安岭地区执行区矿调任务。当有人还在观望等待之时,三支队以强烈的使命意识毅然扛起区矿调先锋队的大旗,实现3个月组建落编、6个月形成战斗力、当年完成计划任务,野外工作受到国土资源部“质量万里行”检查组的肯定。
三支队对照“两调一查一救援”四项职能,进行力量建设。区矿调扩大规模、增加份额;矿业权逐步优化、梳理整合;多金属勘查收缩战线、重点突破;地灾救援组建队伍、平战结合,提高地灾调查评估能力;按照总体思路排兵布阵、推进落实。2013年完成任务转换、部署转移、力量转型各项指标。
奉献——在攻坚克难中镌刻忠诚
是什么让这群可爱的黄金兵能够实现一次次突破、克服一重重困难?是军人的本色——奉献,在奉献中建功立业是对“西口子”精神的最好传承。随着部队中心任务由单一找金向“两调一查一救援”转变,官兵面临承担任务更重、作业环境更苦、工作强度更大、技术要求更高的考验。
大兴安岭地处北纬50度以北,全年无霜期仅90余天,年平均气温达到零摄氏度以下,工作区内山高林密、沼泽遍布,交通通讯不便,作业环境恶劣。每年3月出队、10月收队,官兵既要抵御春寒秋冻、忍受日晒雨淋,还要经受露水打湿、雨水浇湿、汗水浸湿、河水灌湿的“四湿”考验,潮湿的环境使许多官兵患上关节炎、腰腿疼等疾病。还有各类蚊虫的轮番攻击,官兵常常被叮得满身是包。官兵每天早上6点出发,经常要翻山越岭、徒步跋涉数公里才能到达作业点,加上施工路途,每天要在密林沼泽中穿行20多公里,回到营区已经疲惫不堪,晚饭后还要挑灯夜战进行室内作业。日复一日,重复着艰辛而繁杂的工作。
能力——在锤炼磨砺中全面升级
“调整转型是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党委统揽、机关合力、基层用力。”政委于志远介绍到。“支队注重顶层设计,制定转型发展规划,理清工作思路,把握工作节奏,推进工作落实,确保脑袋带着身子一起转,部队建设全面转型升级。”
一是技术水平迅速提升。通过外聘专家传帮带、立足自我转改训、演练实战相结合,破解了科技干部数量不足、知识老化等难题,培养出王文东、杨吉波、马靖等一批想事干事、能挑大梁的技术骨干。支队多次在上级学术交流中获奖,两次参加区矿调大比武成绩名列前茅。
二是力量体系建成完善。精简机关、直属队30名官兵充实基层,编满两个区矿调大队,组建了以多金属勘查大队为主体、抽组其他人员为预备力量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分队。购置大型、小型设备120多台套,数字化作业程度大幅提高。运用多方法组合找矿,新发现“一大两中”3个金矿床和一个铅锌矿床,连续5年超额完成中心任务。林区扑火、为驻地打井取水、参加额尔古纳市抗洪抢险等行动检验了部队应急救援能力。
三是组织模式不断优化。随着工作深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作业模式由分幅推进变为专业分工,指导服务由遥控粗放变为精准细致,质量监管由一次验收变为全程监控,后勤保障从落后单一变为综合配套。科研关口前移,实现“遥感解译进中队、岩矿鉴定上一线”,提高了工作质效。支队汇编的《区矿调工作技术规范》成为全部队工作指南,探索出了一整套森林覆盖区两调工作方法。
未来——在强军实践中再创辉煌
荣誉属于过去,拼搏开创未来。“今后5年,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思路,巩固建设成果,将转型发展向纵深推进。”周其林说。“一是实现两调滚动发展,做到每年结题1个项目、验收1个项目、新立1个项目,完成工作面积6000平方公里。二是确保一查重点突破,提供普查矿产地2处,发现找矿靶区7处,新增金资源量30吨、铅锌资源量40万吨。三是提升应急救援能力,遇有灾害能第一时间开展调查评估救援,为规避次生地质灾害提供依据,为灾后重建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