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六闯无人区的量山人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西地调院高级工程师魏荣珠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白续宏 杨凯 发布时间:2014-11-13

 
魏荣珠在观察样品


 
魏荣珠在野外工作

  “为了地质事业,地质队员们苦了身子,亏了妻子,误了孩子。但是对地质人自己的人生来说,那是充满了翻山越岭的激昂和幕天席地的豪迈。”

  ——魏荣珠

  他是一名地调队员,26年的区域地质矿产调研生涯中,有一多半时间,都随身携带GPS定位系统、地形图、地质锤、罗盘、放大镜、记录本,奔波在祖国的高山戈壁,重复着定点、测剖面、记录数据、采集标本等工作,用寂寞的铁锤声与时空对话。

  他是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从2000年到2005年连续6年6次挺进青藏高原无人区,冒着生命危险用双脚丈量了6万平方公里人类从未涉足的土地,被授予“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称号。

  2013年4月28日,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代表,他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他,就是山西省地质勘查局地质调查院基础地质调查中心党支部书记、高级工程师魏荣珠。

  六闯生命禁区的“高原斗士”

  1999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提出,为摸清家底,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了“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重大专项,将青藏高原划为重点区域。之后的2000年~2011年,山西省地调院区调队承担了青藏高原两个项目共4个1:25万国际分幅的区调项目,最终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填补了60944平方公里的地质空白区,完成地质填图路线1万公里;搜集各类样品8000余件;发现和确认区内代表古洋盆消亡残存的2条蛇绿混杂岩带;新发现金、铜、铅、磁铁矿等13处矿(化)点;首次对油区生态环境进行了系统调查等——傲人的“战绩”背后,是魏荣珠和他的同事们在“生命禁区”谱就的壮歌。

  项目工作区6万平方公里,横跨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和青藏高原,这些地方都是“生命禁区”,平均海拔5000米左右,“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六月雪花飘,四季穿棉袄,氧气吃不饱”,就是他们工作环境的真实写照。

  魏荣珠等20余名地质队员每年年初从山西开着两辆大卡车和几辆吉普车出发,从到达海拔4200米的红柳滩兵站开始,就开始出现比较严重的高山反应,头疼、恶心、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脸色发青,人软得像根面条。

  经过适应期后,各种高山反应症状基本消失。尽管如此,在氧气稀薄的高原上,人们总是大张着嘴喘着粗气,就连吃饭、穿衣这样的小事也会感觉到气紧,可是地质队员们却要在这里展开大体力消耗的区调工作。

  青藏高原上的紫外线强,洗几次脸后就开始脱皮,用什么护肤霜都不管用,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洗脸。随后的几年,大家无论在高原上待多长时间,一般都不会洗一次脸,脸上自然分泌的油渍和着尘土形成了一层厚厚的保护膜。加之汽油紧张不能常烧热水,大家连洗脚、洗头、刷牙也省了。

  为了队友的生命,他与死神赛跑

  在雪域高原,更多的时候,是生与死的较量。吃饭、睡觉、走路、洗澡、高原反应……任何一件看似简单的事,都可能带来危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魏荣珠带领着经过生死考验的热血男儿们,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000年7月27日,羌塘。队友张建中突患高原性疾病……肺气肿,每分钟心跳130次,心悸、胸闷,呼吸困难,手脚冰凉,生命岌岌可危,随行医生郭敏春为他连打两只强心针无效。

  魏荣珠急了!电台、海事电话,所有对外的通信设备,都用上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安全工作站,喀什分站,山西地质调查院,区域地质调查队……都指向了羌塘。

  然而,融冰的季节,汽车走不动,徒步更不成,5140米的高程,直升机降落后也无法起飞。怎么办?

  必须紧急将病人送至海拔低于4500米的地方才可实施空中救援,最近的地方就是西藏自治区日土县。于是,魏荣珠和5位身强力壮的队员以及队医郭敏春组成护送保障队,带着一辆战旗车和一辆吉普车上路了。

  这是一场硬战、恶战——每天陷车达数十次,大家不断进行挖车这一简单而又繁重的体力劳动。第四天下午过河时,战旗车一下冲进齐腰深的河水中,紧急将病人背上岸后,魏荣珠带领大家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试图挖车失败。不能再拖延时间,魏荣珠不得不弃车和部分物资,集中乘坐另一辆车继续出发。

  8个人挤在一辆车上,穿行在无垠的雪域高原上。午夜时分,车又深深陷进龙木错附近的泥潭里。这一次,无论怎么挖,车下的泥都会像源源不断的泉水涌出来,紧紧咬住汽车轮胎不放。已经是第五天了,携带的药品、食品告罄,最后一支强心针打给了病人张建中,高原反应的症状有些缓解,却又出现严重的腹泻、咳嗽,而其他护送的队员也不同程度患上了感冒、腹泻、咳嗽等疾病。

  绝望弥漫在所有人的心头,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远处闪现着汽车的灯光,是日土县政府派出的救援队来了,张建中有救了!

  安顿好病人后,魏荣珠带着2名司机再进羌塘,“咱们就是爬也要爬回羌塘,死也要和留下的9位兄弟死在一起”。12个人见面时,他们紧紧地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也许以后就不会有人来这里工作,我们要尽量减少或不留地质调查空白区

  在雪域高原生存不易,进行野外作业就更难了。

  为了避开高原湿季,从2001年开始,魏荣珠和他的队友总是选在3月中旬离家,5月初进驻工作区。

  5月的高原基本没有解冻,车辆不易被陷,跑线路比较顺利,但此时一天中最低气温在零下20℃多,常常是一块标本刚拿起来就被冻黏在手上了。

  调查队分为几个小组,除剖面组有相对固定的临时营地外,其他填图小组一般由一名司机和两名地质员组成,带上一周的工作用具、粮食、行李、简易的旅游帐篷,沿一条填图路线横穿图幅后返回,路线总长约200多公里。每个小组都像打游击一样,一天从早到晚工作12个小时以上,边走边干活,爬冰卧雪,走哪住哪。

  尽管生活和工作条件恶劣,但魏荣珠他们并没有降低工作标准:“高原上气候特殊,地调队员们工作时间不能太长,所以大伙尽量详细观察、大量取样,我们工作之后,如果没有找矿和地质研究的意义,也许今后就不会有人来此工作,所以即使遇上困难,大家总是想方设法克服,尽量减少或不留地质调查空白区,遇到特殊地质现象时也是尽力去追索查明。”

  在昆仑山进行填图时,为了收准收全第一手地质资料,填补该区地质空白,魏荣珠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同组地质队员深入昆仑山中的深沟和峡谷中开展工作。毛驴不能走,魏荣珠就自己背起行李和几天的干粮徒步前行,在人迹罕至的深谷中认真收集野外资料。有些地方因地形极为险要,危险很大,本可以放弃工作,但为了填补地质空白,他还是咬着牙以极强的责任心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崖上峭壁,最终完成了任务。

  工作、生活上的苦累都不怕,精神上的煎熬有时让人更难忍受。

  地质队员每次入藏,至少都得半年时间。高原人迹稀少,手机没有信号,一两个月与家人联系不上是常有的事。2000年6月的一个上午,魏荣珠在他新房子里铺下第一块地砖的时候,接到了下午出发进藏的通知,等他从高原回来时,老婆孩子都已经住进了新家。母亲多年卧病在床,一直由兄弟们轮流照顾,2005年母亲去世时,魏荣珠正在拉孜县作进入无人区的准备工作,由于当地信号不好,加上路途遥远,他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至今非常内疚。

  但魏荣珠和他的战友们凭着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凭着坚强的意志,连续6年6进高原,一次又一次圆满完成了地调任务,取得了大量翔实而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魏荣珠时常为自己是地质人而自豪,他动情地说:“为了地质事业,地质队员们苦了身子,亏了妻子,误了孩子。但是对地质人自己的人生来说,那是充满了翻山越岭的激昂和幕天席地的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