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物化探所开展的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基金专项《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勘查新指标与异常结构模型研究》,选择了陆相火山热液型铅锌矿、斑岩型铜(钼)矿、矽卡岩型铜矿及海相火山热液块状硫化物矿等四种热液多金属矿为目标,通过13个热液多金属矿的实例,以原生晕分带理论为指导,开展了系统的三维立体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科研人员在分析了55种元素含量和铅硫同位素基础上,研究了多金属热液矿床相关的各类地质体元素富集贫化规律与成矿环境、矿体元素组合、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异常元素的分带性、同位素组成、成矿元素存在形式、异常结构。
出版的专著内容包括:不同类型多金属矿床新的元素分带序列,使矿床指示元素达到30余个,并确定了判断矿体剥蚀程度新指标;论证了多金属矿体内存在的特征亲石元素贫化负异常和与成矿相关的亲硫元素正异常特征,正负异常模式套合部位指示矿体赋存部位,是寻找隐伏矿的有利靶区;发现以结合相为主的异常是岩性引起的非矿异常,以硫化物相和氧化物相为主的异常是矿化异常,由此建立了判别矿化异常与非矿化异常的识别指标;初步确定了黄铁矿硫同位素可用于判别斑岩铜矿高温和低温蚀变带;应用铅同位素组成和三维空间拓扑投影V1、V2值可预测深部铅锌矿体;岩石裂隙测量方法可发现构造有利部位裂隙带形成的与矿体相通的“烟筒状”异常,进而可发现800米的深部隐伏铜矿床。
该研究成果丰富了我国多金属矿床岩石地球化学勘查指标和异常模式,为找寻隐伏多金属矿提供了可借鉴的重要资料,在促进我国岩石地球化学异常识别和评价、矿体剥蚀程度预测、矿区外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发展我国深部矿信息识别和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