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江西省地矿局委员会
杨衍忠,具有48年党龄,是一位老红军后代,生前系我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一名退休职工,高级工程师,2014年5月20日因病逝世。弥留之际,他用最后力气给组织写信,表示要将自己退休后夜以继日、饱含毕生心血编写的600万字地质找矿文稿、几百张图件无偿献给国家、献给党,完成了一位共产党员、地质科技工作者的生命绝唱。
杨衍忠同志先进事迹得到国土资源部和江西省委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受到全国各类媒体广泛关注,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杨衍忠事迹报告团在江西省地矿局30个基层单位、赣南19个县区巡回报告的基础上,8月26日在国土资源部机关作报告,姜大明部长亲切接见杨衍忠同志家属和报告团成员,再次掀起向杨衍忠同志学习的巨大波澜。从地矿到社会,从机关到企业,从江西到全国,从南美到非洲找矿项目部,都在热议、传诵杨衍忠的感人事迹。人们很少像关注杨衍忠这样关注一位先进人物,也很少像这次因一位英模催生出对思想境界、人生理想、价值追求的深刻反思。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习宣传杨衍忠先进事迹的巨大社会意义。在国土资源、地矿系统,学习杨衍忠,对于汇聚找矿突破正能量,无疑是一场难得的精神激励。
杨衍忠同志把一生奉献给了地矿事业。他是一位普通地质队员,却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一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他的一生是江西地矿人50多年执着追求的缩影,是支撑地矿事业前行的几代优秀地矿儿女的杰出代表,是“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的优秀传承者。我们为从矿产资源丰富的江西、从具有光荣传统的江西省地矿局涌现出杨衍忠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感到自豪。
江西省地矿局自1958年成立以来,几代地质工作者在这片具有光荣传统的红色土地上,风餐露宿,栉风沐雨,为江西赢得了“世界钨都”、“稀土王国”、“有色金属之乡”、“亚洲铜都”等美誉。近几年,江西地质找矿继续在钨、铁、铜、钼、铅锌及地热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找矿重大突破,特别是2011年在赣西北大湖塘地区找到106万吨的世界最大钨矿,2013年在赣东北朱溪地区发现钨、铜资源储量可分别达200万吨、100万吨的世界级超大型钨铜矿床,从而使江西钨矿资源形成了赣南、赣东北、赣西北三足鼎立的新格局。这些找矿突破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矿产资源保障,同时涌现出一大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先进英模。一代代地矿人以英模为榜样,为江西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地质工作的先行性、基础性、战略性重要作用不仅没有削弱,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大大增强,领域大大拓展。当前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实现更大找矿突破,缓解资源需求刚性上升与资源供给刚性制约的矛盾,提供强大的矿产资源保障,支撑经济的转型升级;更需要提供有力的地质技术服务,全面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等领域发挥重要的服务功能,为地方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园区建设、城镇发展、农业区划、地灾治理、环境修复提供地质科学依据和地质技术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健康科学发展。
加强地质工作,需要千千万万个杨衍忠。我们只有像杨衍忠那样,无论面对何种困苦、何种诱惑,都能执着坚守,永葆本色,为党的事业发展建功立业,才能在地矿事业的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我们要向杨衍忠学习,使之成为地矿行业的一个标杆、一座丰碑,进一步凝聚队伍找矿信心,提升地质行业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推动地矿事业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充足的矿产资源保障和有力的地质技术服务。
向杨衍忠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作为红军的后代,他对党、对组织有着特殊的深厚感情。他在日记中写道:“党叫干啥就干啥,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全心全意把本职工作搞好。”正是由于对党这份发自内心的感情,他才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坚守信仰,坚定信念,对自己从事的地质工作全身投入,乐此不疲。他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地质找矿事业,足迹遍及赣南的山山水水,搜集了大量地质矿产、物探遥感资料。退休后,在病魔缠身、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他依旧执着坚守,继续发挥余热。20年如一日,天天在书桌上一边查阅老资料、一边编写卡片,以每年编写30万字的速度在与时间赛跑,用勤劳与智慧,用信念和力量,用热血和忠诚,完成了他献身地质事业无上光荣的生命绝唱。
向杨衍忠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从17岁进入地质行业开始,杨衍忠同志就把为地矿事业奋斗当作了终身的追求。他在日记中写道:“为祖国人民找矿,就是我们的目的,能为祖国人民找到矿,找到大矿,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他忠于职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乐于奉献,把满腔热情化为实际行动,把实现人生的价值与地矿工作者的光荣使命紧密连在一起。面对几十年来收集的地质、矿产、物化遥资料,杨衍忠想到的是,怎样让这份宝贵的资料,成为地质人找矿的依据,成为赣南的一份珍贵“矿藏”。这一干就是整整20年!杨衍忠同志留下的文稿,填补了江西南部许多地质与物化探工作的空白,提供了几百处找矿信息和线索,对于赣南地区、江西乃至全国的地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杨衍忠坚守一生的艰苦付出所提供的找矿线索,其价值无法估量。
向杨衍忠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务实进取、争创一流的敬业精神。在编写地质资料卡片的过程中,他谢绝了组织上要为他配备助手的帮助。没有高档的办公桌,没有舒适的沙发床,身处陋室而不馁,他累了就躺在头尾高差20厘米的床上稍加休息,夜以继日,用完了数百支圆珠笔、水笔,用去数百斤纸张,像蜡烛一样燃尽了自己的生命之光。
向杨衍忠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不计得失、甘守清贫的高尚情怀。地质工作是个异常艰苦的行当,特别是在杨衍忠生活的那个年代,但他没有被这种艰苦所打倒,而逐渐养成了以苦为乐、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使他能够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我们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杨衍忠留下来的34本日记时,经常被他面对艰难困苦所表现出的乐观进取的态度、默默奉献的精神、甘守清贫的情怀所感动、所折服。杨衍忠在日记中写道:“一定要吃得苦,要艰苦些,再艰苦些,这里没有矿,到别处找。我们就是这样工作的,就是我们天天搬家,如果能为人民找到矿,就值得。”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让他的一生清正豁达,也使他在日后面对民企老板的高薪聘请、入股合作和高价收购等诱惑时,毫不动心,果断拒绝。
以杨衍忠为榜样,我们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进一步增强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动力,把“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将深入开展杨衍忠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活动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岗位,坚定发展信心,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攻坚克难,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力争实现更大找矿突破,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