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一直在进行能源革命的新探索,全球气候变化控制目标更是进一步推动了能源结构和技术的进步。目前,全球能源结构和技术正酝酿重大变革:低碳能源在发达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一批新的能源技术不断涌现,如未来发电技术、新兴核电技术、页岩气开采技术等;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清洁能源技术革命和低碳实践。
而“可燃冰”勘查在世界上已有近50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可燃冰”能量密度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分解出164立方米的甲烷气体;热值高,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和石油要高出数十倍。而且,其主要赋存于大陆边缘的海底沉积物和陆上冻土带中,具有资源丰富、分布广、规模大、埋藏浅等特点,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最具商业开发前景的新型清洁能源。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对“可燃冰”资源特征、环境效应、海底安全及稳定性、开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结果表明,“可燃冰”将成为未来全球能源领域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接替资源之一。全球“可燃冰”资源量相当于21000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总含碳量的两倍。已有发现显示,海洋“可燃冰”资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且太平洋边缘海域资源最为丰富,其次是大西洋。其中,美国布莱克海域资源量约为350亿吨油当量、日本四国海槽资源量约为27亿吨油当量、中国南海海域资源量约为680亿吨油当量。
丰富的“可燃冰”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重要的战略意义,引起了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高度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将推动“可燃冰”开发列入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美、日、俄、加、英、德等国均相继投入巨资进行海洋“可燃冰”资源调查和开采技术研究。目前,全球各大海域“可燃冰”调查取得重要成果,“可燃冰”开采模拟技术也逐步完善,继前苏联成功开发麦索亚哈“可燃冰”以来,加拿大和美国也在陆地冻土带成功实施了“可燃冰”试采工程。日本2013年成功实现海底“可燃冰”试采,并在6天时间内试采出12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初步具备了在近海海底开采“可燃冰”的关键技术,计划于2018年前后将海底“可燃冰”试采技术投入实际应用,届时日本将商业开采“可燃冰”资源,预计可供其消费100年。这些成果的取得,推动了全球新一轮的“可燃冰”勘查开采热潮,美、日、加、德等国纷纷将“可燃冰”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纳入其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其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制定了国家级研究计划,并编制了详细的发展路线图。
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投入大量的资金,雄心勃勃地制定“可燃冰”发展计划,既着眼于摆脱金融危机和经济困境,也致力于在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上把握主导权、加大国家间政治博弈的砝码,更是在战略上抢占未来技术发展的制高点,为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积蓄力量,为掌握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动权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