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依稀故人音犹在

——江西省地矿局高级工程师杨衍忠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赵腊平 刘晓慧 发布时间:2014-07-22


杨衍忠事迹报告会现场

  7月1日,江西省地矿局八楼会议室。

  江西省地矿局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庆祝党的生日,纪念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老地质”——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原物化探高级工程师杨衍忠。

  全局4000余名干部职工以一种崇敬的心情,端坐在主会场或者分会场,直观或通过视频会的形式,聆听了杨衍忠先进事迹报告会。

  20年,600万字——杨衍忠用顽强的意志书写了传奇,用一生赤诚感动了天地。


    追思

  讲述中泪眼朦胧,聆听中唏嘘一片。

  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党委书记陈武难以忘记,今年5月15日,他收到杨衍忠托人带来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我现在身体很不理想,我拟编的江西南部地质矿产(三稿)9套卡片、登记表已基本完成,本想定稿,估计有困难了。我要将这600万字、几百张图无偿献给大队、献给国家、献给党。估计可提供几百处找矿信息,这次可能是我为地矿事业奉献最后的力量。”这封信也成了杨衍忠留在世上最后的文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对党至死不渝的信念和忠诚,把对地质事业始终如一的热爱与奉献,变成简短的几句话,交付给组织,交付给国家,交给他至死还不忘为之奉献的地质队。

  陈武对杨衍忠的评价是:贡献很大,索取很少。他宁愿将资料和手稿写在挂历上、药品说明书的背面、香烟包装纸上、废旧的表格纸上,也从没有向组织上提出哪怕是申请一点点纸张的要求。他只是经常感慨地说,在有生之年没能为国家找到更多大矿,心有不甘!当组织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说,我就希望马克思多给我点时间,我要对这些卡片进一步誊清、附图。

  一起爬山越岭的战友,从未忘记杨老的拼命;一起走过岁月的风雨,从未泯灭铿锵的足音。

  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67岁的退休高级工程师唐峻,是跟随杨老一起跋山涉水的同事,也是杨老钦点的战将,他把杨老当作自己的兄长。朝夕相处几十年,他也最了解杨老对地质事业的那份坚持和热爱。他说,在送别杨老的那天,同事们不约而同地从南昌、瑞金、赣县,从各个基地赶来,送杨老最后一程,个个泣不成声。那天,面对杨老的遗像,他深深地三鞠躬,眼泪横流。

  唐峻说,杨老离世这段时间以来,回忆往事,心情总是难以平静,“他这辈子太苦太累了,希望他在天国能好好休息!”

  在曾经的数年里,他跟着杨老做物化探,经常要爬行在荆棘丛中,攀登在悬崖峭壁,行走在野兽出没的地方。个子不到一米六、体重只有八十斤的杨老却总是走在最前头。回来的路上,几十斤重的样品,杨老每次都抢着多背几个。有一次因为包袱太重,走得又急,杨老半路突然吐血,吓得大家赶紧送他去医院。

  在唐峻的心中,杨老是个特别敬业的人。他还记得,1976年的秋天,瑞金发生了地震。当时,杨老的爱人和小孩住在黄柏小学,杨老在离小学4公里远的地方工作。地震发生时,学校的其他人都走光了,只剩下母子五人孤零零地守在那里等杨老来接她们。当晚,小偷到学校行窃,把母子五人反锁在房间里,母子五人只能喝冷水吃生米过了一天,直到被人发现获救。闹地震的那十几天,家里人连杨老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只收到一张捎来的小纸条:“香娇(杨老的爱人),对不起,我现在忙着观测地震,没有时间回来,你们自己多保重。”杨老的爱人委屈得对着天空哭喊:“杨衍忠,你只顾自己的工作,不管老婆孩子的死活,哪有你这样的人!”

  江西省地矿局赣南队技术工程师邓茂春也是杨衍忠的徒弟。报告会上,他哭着回忆曾经与师傅相处的日子。他说,那些日子犹如一幅幅流动的画卷,仍然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在他心里,师傅是个务实严谨的人,会在寒冷的冬天毫不犹豫地跳进水里,只为将电极打在最准确的位置;会在半夜带上手电筒,寻找被徒弟弄丢了的化探样品。

  “师傅常常告诫我,做工作一定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能三心二意,更不能一知半解。为了提高我们物化探找矿水平,师傅常常给我们培训,每次讲课他都会精心准备。有时,为让大家做好笔记,师傅写字时总是一笔一划,从不潦草,也不简写,生怕我们记不下来。”“每次去师傅家,看见师傅总是坐在床头那张老旧的书桌前,不停地写写画画,有时连跟我说话的时间都没有。望着师傅那专注的眼神,我真的不忍心打扰他……师傅,如果有来生,我愿再做您的徒弟!”

  在儿子杨卫民的心中,父亲是一座大山。可是这座大山从小就是那么遥远和陌生,他到三岁还从没叫过一声爸爸。记得有一年,母亲拉着他兄弟三个,搭一辆四边没有遮挡的卡车,去一百多里外的周田盐矿和父亲一块过年。路上突然下起了雨夹雪,快冻僵的他对母亲哭着说:“妈妈,我们不要爸爸了,我们还是回家吧。”母亲没有吭声,泪水却一滴一滴落在他冰冷的脸上。

  父亲对地质工作有着很深的情结。杨卫民清楚地记得,当年妹妹高考成绩优秀,父亲专门请假回家,跨进门槛的第一句话就是:“燕萍,一定要去长春地质学院!”但妹妹死活不肯学地质,和父亲吵了起来。父亲“哗”地把桌子掀翻,大声吼道:“只要你还姓杨,你就得听我的!”最终,妹妹一路哭着走进了父亲心目中的王牌大学。

  “父亲肠胃不好,每天吃的很简单,几个馒头,一个茶叶蛋,蘸点酱油和醋吃。有时也会吃些面条。吃完又继续埋头整理资料。累了,靠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儿。就这样一过就是整整20年。近几年,父亲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整理地质资料上,已经有六七年没和我们一起吃过饭了。”

  杨卫民评价父亲,一生做人做事都很讲原则,但对家人却是体贴温情。杨卫民记得父亲在瑞金叶坪工作的时候,有天夜里从野外回家看奶奶,一进家门,摸到奶奶被窝冰凉冰凉的,父亲二话不说就爬到奶奶床上,用体温把被窝暖热后才让奶奶上床睡觉。孙女茹茹出生后,父亲特意买了个量身高的仪器,隔一段时间就要给茹茹量身高。看到一天天长高的孙女,父亲就会露出开心的笑容。“我发现,这时候的父亲,是那么的慈祥……”


    咏叹

  在报告会上,有人说,“三光荣”精神是一团火,一团能够点燃地质工作者内心希望和情感的精神之火;“三光荣”精神又是一盏灯,一盏能够驱散地质工作者生活工作中的阴霾、照亮地质事业前行道路的理想之灯。

  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杨衍忠生前曾40多次受到表彰,多次被局、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十分看重党组织给的荣誉,常年把优秀共产党员证书整齐地放在床头,并以此激励子女要努力为党和国家工作。

  临终已经瘦到80斤的杨衍忠,熬干了最后一滴心血,燃尽最后一点微光。赣南的山山水水,见证了他跋涉的足迹;身上鲜红的党旗,覆盖着一颗忠魂。他用毕生的追求,兑现了自己在斧头镰刀下的庄严承诺。600万字的找矿文稿,7000多个日日夜夜,披肝沥胆,无私奉献,他用他的方式庄重诠释了什么是“三光荣”精神,也为在如今这样的浮尘靡世迷失了方向的人们清晰标示了生命的航向。

  轻抚那些泛黄的纸张,人们触摸到了一个高贵的灵魂。

  工作上的一丝不苛,就像杨老留在纸张上的笔记,从不潦草;传递找矿的接力棒,杨老的那份苦心和较真,唯有赣南的山水心领神会。

  报告会上,陈武在题为《他把一生献给了党》的报告里说,杨老的文稿是一份沉甸甸的遗产,填补了赣南地质调查大队资料积累的很多空白,对找矿非常有价值。这又是一座宝贵的精神富矿,它为每一位共产党员、每一位地质工作者树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丰碑!

  追溯杨衍忠的精神源泉,日记整理小组成员一次次被深深感动。一位身患多种疾病的老者,为什么能一息尚存,锲而不舍,20年如一日不停地书写?抹去岁月的尘埃,翻开那一本本发黄的日记,承载了一段尘封半个世纪的内心独白,映照出一位地质工程师对事业的孜孜以求、对党的赤胆忠心。

  杨衍忠日记整理者之一,江西省地矿局物化探大队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吴珍在报告会上说,陪同媒体前往赣南队采访杨老的先进事迹的过程令她震撼。“面对层层叠叠泛黄的纸张,成沓成沓的手稿、成卷成卷的图纸,人群倏然安静。”“我们以一种虔诚的心态,拜读那些来自心灵的文字,时而感动,时而心疼。在这里,我们读懂了他对党的忠诚,对地矿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

  吴珍说:“杨老在日记中常常提到:地质工作是一项光荣的工作,也是艰苦和艰巨的工作,我们是国家培养的专门人才,再苦也要干到底,而且应当尽力干好……这里没有矿,就到别处找。即使是天天搬家,如果能为人民找到矿,就值得。”

  “1964年2月10日的日记:我已经八九年未在家中过年,每逢春节,难免想起父母与家人。爸、妈、香娇,你们都过得好吗?虽然我们很少见面,但心是紧紧相连的。只要家人过得好,我苦一点没什么。”

  “1963年7月1日的日记:今天是伟大的党的生日,我该怎么庆祝呢?下午,在电法工作中,我仅用一个半小时,就保质保量地测完了28个物理点,以示我内心对党生日的祝贺!”

  “1962年3月15日的日记:这几天到局里出差,用了不少粮票,花了一些钱,有浪费现象,今后注意。”

  “1963年3月28日:昨天参加了评比会议,同志们给我评价很高,我感到我离党的要求还很远。我一定不辜负同志们的希望,争取更大进步。”

  的确,险峻的高山,挡不住攀爬的坚定意志。探索,是他对科学的孜孜追求;严谨,是他对工作的一贯态度。最终,苦,换来了发现矿脉的惊喜;累,收获了物探信息的成绩。“翻开杨老那些尘封的日记,有如跟随他的脚步,翻越在江西的山水之间,从中深深体味一位地质工作者的艰辛和快乐;拜读一篇篇日记,杨老对党的感情、对事业的热情、对同事的那份友情、对家人的那份亲情,浸透在字里行间。”吴珍说。

  行为心表,言为心声。那些穿过岁月辉映在笔端闪亮的文字,是地矿人代代传承的精神富矿,是所有地矿人毕生的追求和梦想。

  杨卫民说,父亲和山打了一辈子交道,最终又回到了大山。在他心里,父亲就是一座大山,一座蕴藏了精神富矿的大山!

  是啊,为了那个找矿梦,他把心献给了大山,把爱投入了文稿。有一种父爱,像山一样静默无声。小时候,儿女们不理解,“爸爸”两个字,为什么这么陌生?为什么这么遥远?今天,当他们知道了默默伏案的父亲,完成了自己倾其一生的托付,都在为父亲感到骄傲、自豪。


    感化

  江西省委书记强卫、省委宣传部长姚亚平在江西省地矿局有关杨衍忠典型事迹的专报上作出重要批示后,引起江西省内以及包括《中国矿业报》在内的行业媒体和中央主流媒体的纷纷关注。

  6月14日,《中国矿业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8000余字的通讯,随后,又刊发了《我们应该向杨衍忠同志学习什么》、《将杨衍忠同志的感人事迹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两篇编辑部文章,被多家国内主流媒体转载,并刊发了大量的追踪报道,在业界产生强烈反响。其他中央媒体也纷纷跟进。

  国土资源部领导高度重视,指示部机关党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两报进一步深入挖掘,跟踪到底,同时派出国土资源作协两位副主席深入江西省地矿局,采写报告文学。

  一个月来,“杨衍忠”这个名字,由赣南大地传向全国,并在口口相传中扩展到各行各业。

  江西省地矿局分布在全球的找矿人,从非洲的纳米比亚、坦桑尼亚,到南美的玻利维亚、秘鲁,从西藏、青海的高原矿区,到江西、安徽的山区机台,都通过网络、电视、座谈等形式开展学习和讨论。

  玻利维亚拉巴斯项目部90后女地质队员在QQ上留言:“杨老是一位身上流淌着红色基因的地质专家,杨老这一代老地质队员,翻过一座座山,趟过一条条河,历尽千险,却无怨无悔,新一代地质队员就是要学习他这种精神。”

  全国地矿行业30多个地矿局迅速掀起了向杨衍忠同志学习的热潮,辽宁、新疆、四川、江苏、安徽等省地勘单位纷纷发出通知,要求在本系统开展向杨衍忠同志学习的活动,并邀请江西省地矿局前往作先进事迹巡回报告。还有不少地勘局或地勘单位纷纷打来电话或发来函件,了解情况,索要资料,表达对杨衍忠同志的敬重之情。

  江西省科技厅、省煤田地质局等单位领导观阅杨衍忠捐赠文稿,感慨“江西地矿局挖出了一座‘特大精神富矿’”、“无价之宝”。

  85后江西师大研究生陈惠玲学习杨衍忠事迹后打来电话说:“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化、成功学泛滥的年代,杨衍忠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拥有执着的信念和理想,以及为之付出的巨大努力。”

  杨衍忠日记整理者之一刘文在个人微博上发了一条杨衍忠事迹情况,一天多时间,1.4万多人点击阅读转载。而在天涯论坛、新浪微博、江西省地矿局政务微博上,网友对杨衍忠同志的先进事迹纷纷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杨衍忠同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出代表,是科技工作者的先进典型,是干部群众学习的好榜样、好楷模,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精神遗产。其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工作作风,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坚定意志,无私奉献、不计得失的崇高境界,值得好好学习。

  而在当日的报告会上,报告团成员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声情并茂的讲述,令人感动至深。

  赣东北队队长兰元明说:“杨衍忠对党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单位的无私奉献,值得我们每一个地质人学习。”该队高级工程师徐庆胜说:“杨衍忠的事迹让人感动落泪,我们需要这样的正能量。人是需要有一种精神的,干我们这一行,尤其需要杨衍忠同志这种吃苦和奉献的精神。”该队青年党员涂金飞说:“杨衍忠先进事迹报告是一次生动的入党教育活动,使我更加坚定对党的信念与忠诚。”

  九一六队纪委书记郭永卿说:“杨衍忠是一个普通的地质工作者,从事的是极为平凡的工作,但他却用一生书写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生。从杨衍忠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地质工作者淡薄名利、追求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这种精神将被我们地质人发扬光大,永远传承。”

  九〇一队党办主任刘万兴说:“我们党员干部要学习杨衍忠退休不退志、离岗不离党的高尚情怀。”

  赣中队党委书记李康东说:“我们新一代地质工作者要从杨老身上汲取精神养料,干一行爱一行,做‘三光荣’、‘四特别’的践行者和传承者,为富民强局目标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物化探队队长陶小驹说:“从杨衍忠的日记、自传中,我看到一位红色基因永不褪色的真实的老人。他毕生的信仰、无私的奉献、清贫的一生、忘我的敬业,是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自我对照的地方。”

  地调院院长祝立人说:“杨老几十年磨练出的精神,是对地质“三光荣”精神最好的诠释,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该院党委书记张中友说:“在学习杨衍忠的活动中,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体现在扎实的行动中。”

  测绘院宣传部副部长周华说:“杨老的先进事迹告诉我要‘拂去尘埃,捡起梦想’,找回原来的路。他是一盏点亮梦想的灯,提醒我坚持和热爱自己的梦想是如此重要。”该院财务科的李毅君说:“杨老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什么是信仰,什么是执着,什么是坚持,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会以他为榜样,一直努力!”

  江西省地矿局机关党委副书记聂琼说:“对比杨衍忠,我感觉我们的条件太好,却做得太少。如果每个人能从杨老身上学到一点点,我们的工作就会有很大起色。”

  江西省地矿局人教处黄云高说:“杨衍忠是一个纯粹的人,他真的是把地质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做,没有功利心理,值得学习。”

  报告会后,杨衍忠的妻子胡香娇说:“我是怀着沉痛的心情听完整场报告会的。听了彭泽洲局长对老杨的高度评价,看到近段时间各类媒体对他的宣传报道,让我感到很自豪。真心地感谢地矿局党委和赣南队党委对老杨事迹的宣传。虽然跟他50多年受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也埋怨过,但我现在感到无怨无悔,我为他感到骄傲。”

  聆听报告会的媒体记者也流下了热泪,感慨说多年没听到这么感人的报告会。

  随后,人民网、中青网、解放网、光明网、江西卫视等媒体以“心中装着对党的信念和忠诚”、“事迹报告会在南昌召开”、“群星耀红都”等为主题集中推出报道,全国数十家网站进行了转载。人民网、中青网等媒体邀请报告团做客网上访谈。

  《淮南子·说山训》里说:“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杨衍忠一生为自己设定了“无他”环境。在这种“无他”的环境里,他时刻自我审视,自我解剖,自我勉励、自我鞭策,充分自省,而后更加严格自律,终成一种清明的境界,一种高尚的情操,慎始敬终,默默无闻,从容豁达。任世界物欲泛滥,永远坚守内心的纯净与安宁。

  他在人性的最高处,向俗尘昭示了生命的本真与智慧。有了他,我们被世俗搅乱的心灵又竖起了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