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杨衍忠同志先进事迹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刘 照 胡建卿 发布时间:2014-06-20


江西省地矿局物化探队职工交流学习杨衍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刘 珺 摄



青海省地矿局召开学习杨衍忠先进事迹座谈会。 本报记者 罗生福 摄



江西省地矿局所属的玻利维亚瑞华矿业公司,在大洋彼岸组织职工通过网络学习杨衍忠同志事迹。苗小平 摄

  近日,江西省地矿局优秀党员、赣南地质调查大队高级工程师杨衍忠同志的感人事迹经《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新社、《江西日报》、江西卫视等媒体报道后,被网络和其他社会媒体纷纷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江西省委宣传部专门召开杨衍忠先进事迹座谈会。会上宣读了江西省委书记强卫,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姚亚平的重要批示。此前,江西省委书记强卫作出重要批示:从地矿局党委报告情况看,杨衍忠同志事迹十分感人,值得我们学习,请宣传部帮助做好总结宣传工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姚亚平作出批示:杨衍忠同志是我省红色土地上涌现的又一先进模范,其先进事迹应认真总结,大力宣传。

  连日来,全国地矿系统正在掀起一股学习杨衍忠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全国30多个地矿局纷纷给江西地矿局打来电话或发来函件,了解情况,索要资料,表达对杨衍忠同志的敬重之情,要求在全国地矿系统作先进事迹巡回报告。江西省地矿局机关和局属各单位的32个党委、182个党支部、700余个地勘项目组,组织近4000余名职工收听或收看杨衍忠先进事迹报道,并展开学习和讨论。江西地矿局青藏高原项目组,以及远在非洲、美洲的公司和项目部的职工们,纷纷向局里发回信件,畅谈学习杨衍忠先进事迹的感想和体会……

  数十家媒体竞相报道杨衍忠先进事迹,网络相关资讯已超过3.4万条

  6月14日以来,包括《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新闻社、《江西日报》、江西卫视在内的多家媒体,对杨衍忠同志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江西晨报》、《南昌晚报》、《江南都市报》、《贵阳晚报》、《西安晚报》等地方媒体对报道进行了转载。人民网、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及微博平台均进行了转载或转播。此外,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江西网、中工网等网络媒体也进行了跟进报道。截至6月19日20时,已有60余家网络媒体刊载了杨衍忠同志先进事迹,百度搜索引擎中关于杨衍忠的搜索结果已超过3.4万条。在中国国土资源报官方微博中,腾讯平台阅读量21.1万人,评论和转发共134条;新浪平台阅读量5.2万人,转发57条、评论10条。

  《生命的绝唱》、《精神富矿》、《精神丰碑》、《留给国家的富矿》……一个个鲜活的标题,刊载在众多媒体的重要版面,歌颂着杨衍忠将毕生精力献给党和国家地矿事业的光辉事迹。为了突出现场感和真实感,许多报道加强了对细节的描写。《江西日报》刊发的文章中以《一位老人的最后13天》为小标题,以白描的形式还原了杨衍忠把自己600万字的文稿献给国家的现场;《信息日报》则用杨衍忠女儿的原话讲述了父亲与时间赛跑的感人故事。

  杨衍忠的事迹也感动了无数网友。一些媒体的官方微博刊发杨衍忠的先进事迹后,引起网民热议和点赞。短短5个小时,《江西日报》官方微博发出的两条杨衍忠事迹的微博阅读量已超过5万次,有网友跟帖称:“精神富矿,需要得到后人的继承与发扬!”众多网友和各级政府官方微博纷纷跟帖评论,盛赞杨衍忠精神。

  网友“商丘工学院乐乐”发出一条微博《老地质专家留下一座精神富矿》:“杨衍忠,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原物化探高级工程师,5月20日因病逝世,享年76岁。临终前,他把退休20年来带病编撰的9套600万字的《江西南部地质、物化探找矿文稿》无偿捐献给国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老地质专家的高尚情怀。”

  网友“西安晚报家电专刊”的微博《忍受病痛日夜撰稿 临终前体重仅74斤》:“作为一名红军后代,作为一名老党员,作为一名地质高级工程师,我有责任把收集到的珍贵资料作进一步的研究整理,给后人提供一些找矿信息。杨衍忠生前忍受病痛的折磨,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在医院治疗时,老人的身体器官均已损坏,双手瘦得连针都扎不进。”

  网友“牛犇日记”的微博《77岁老人20余年整理600万字找矿资料无私交给国家》:“杨衍忠因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他便一手拿放大镜,一手握笔整理资料。”网友“玫瑰花期已过”的微博:“他留下了一座精神富矿,追忆赣南地质人杨衍忠,又走了个伟人。”

  从赣鄱大地到青藏高原再到海外,地矿人掀起学习杨衍忠先进事迹热潮

  在杨衍忠的“本家”江西地矿局,从局机关处室到各基层地质队,从退休的老领导、老工程师到刚毕业的年轻地质队员,无不被这位曾经朝夕相处的老前辈所感动。江西省地矿局分布在全球的地质队员,从非洲的纳米比亚、坦桑尼亚到南美洲的玻利维亚、秘鲁,从青藏高原矿区到江西、安徽的山区机台,纷纷通过网络交流、座谈等形式交流学习杨衍忠同志先进事迹。

  江西地矿局副局长何龙清说:“杨老的事迹可以用地质行业三个鲜明的专业术语来概括,一个是‘地台’,一个是‘韧性剪切带’,一个是‘火山’。了解地质工作的人知道,‘地台’的特点是长期稳定。杨老无论是工作期间,还是退休以后,对地质工作的热爱、对党的信念都没有变,是持续的、坚定的。‘韧性剪切带’的特点是抗压程度高。杨老拖着瘦弱的身躯,完全靠着惊人的毅力,与病痛抗争,与时间赛跑,终于实现了48年前入党时对党作出的庄严承诺。‘火山’的特点是默默无闻,一旦爆发,就会呈现出惊天动地的能量,而且喷发出来只是一小部分,火山口下面还蕴藏着无法预知的巨大潜能。杨老一直很低调,他收集编写的600万字《江西南部地质、物化探找矿文稿》,不为名、不为利,只愿作地质事业铺路石。杨老很平凡、也很伟大,他的伟大正是体现在20年日复一日平凡书写的一册册地质资料中,体现在临终时将资料无偿捐献给党和国家的壮举中。”

  局机关老同志高度赞扬杨衍忠的事迹,局原总工程师包家宝说:“杨衍忠本身就是一座精神富矿,他对地质找矿的热爱、执着和奉献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局原总工程师杨明桂说:“岩背锡矿的发现,他贡献很大;洪山铜矿项目也是他圈出的异常,发现了斑岩铜矿体;挖掘杨衍忠同志的内在精神很有必要,要挖掘更多的细节让人物更丰满、更可敬、更可信。可以组织人力对杨老的文稿加以分类,把他的分析和单位的成果进行比对,相互填补,找出利用价值。”

  局机关处室领导也在热议杨衍忠事迹,唐维新说:“从工作量看,我们20个人用了8年时间,完成了400万字的文稿,而杨老却独立完成了600万字的文稿。这一比,可见其工作量之大。他有这么丰富的资料,却甘守清贫,十分了不起!”王刚说:“要学习他这种无比热爱事业的执着精神,他敬业的态度非同一般,常人做不到,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在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90后”西班牙语女翻译吴林晨通过QQ说:“我们物化探公司党支部最近也组织大家在网上学习杨老事迹。杨老是一位身上流淌着‘红色基因’的地质专家,我终于明白了,像杨老一样的地质队员,翻过一座座山,蹚过一条条河,历尽艰险,却无怨无悔,自己更应该多向他们学习。”在秘鲁,必达矿业有限公司青年地质队员们纷纷表示,要以杨老为榜样,坚定信念,扎根海外,使公司在秘鲁地质找矿事业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青藏高原,江西省地调院西藏区调队的何国建说:“杨老终生为地质事业奉献的事迹,始终钟情地矿事业和地质找矿工作,为党和国家的地质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就是地质事业的‘江西红色基因’。”陈士海说:“28岁的我,有幸和杨老从事同样的事业,有着他一样的入党宣誓,当我工作中面对陡峭的地形、恶劣的自然环境、枯燥的资料整理时,偶尔会怀疑自己把一生献给地质事业的初衷。看到杨老用一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时,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为地质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

  江西省地矿局物化探地质队85后队员陈惠玲说:“钱穆先生曾说:‘人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杨衍忠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应该怎样活着,人生如何不朽。在现在功利化、成功学泛滥的年代,杨衍忠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拥有执着的信念和理想,以及为之付出的巨大努力。而青春理想和崇高信念正是我们年轻地质人所真正需要的。”

  916队探矿工程研究院大湖塘项目部的余霞昌说:“要学习杨衍忠献身地质事业、执着追求的爱岗敬业精神,学习他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学习他退休不退志、离岗不离党的高尚情怀。”

  赣西北地质队的凌仕雄说:“我现在从事的工作多以物化探野外工作为主,野外工作、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强度较大,在野外工作中我和同事们难免会哭疼叫累,但与杨老这一辈地质人从事野外找矿工作时的条件相比,深感惭愧。我们应该也像杨衍忠老前辈一样,在地质工作中多积累经验,多总结成果,多做笔记,多整理自己在找矿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为地质找矿贡献一份力量。 ”

  902地质队地勘院技术员吴强说:“在野外,物探工作走的是直线,逢山过山逢水过水,条件相当艰苦。从杨老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测绘院技术员方针说:“杨老的事迹给我两个启示:一是人生要有目标,要坚信自己的选择,一直走下去,不徘徊;二是把自己在野外工作积累起来的地质资料贡献出来,与人分享,这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

  赣东北地质队正在实验室加班的刘昕,通过手机观看江西卫视播出的杨衍忠先进事迹后说:“要向杨衍忠学习,充分发扬他的忠于职守、苦干实干精神。”

  不仅是江西,杨衍忠同志的先进事迹被广泛报道后,全国地矿系统也在第一时间掀起了学习热潮。6月19日,青海省地矿局召开学习杨衍忠事迹座谈会,勉励广大干部职工以杨衍忠为榜样,将毕生积累和智慧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国家、奉献给党、奉献给自己所挚爱的地质事业,用有限的生命回报党的恩情,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局长吴庭祥说:“希望我们的老一辈地质人也发扬杨衍忠精神,多给后人留下些宝贵的地质资料,多培养年轻人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也希望全国地勘行业能多树立一些像杨衍忠一样的典型人物,激励广大地质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我们的地质事业推向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