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的信息化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有力地支撑了中南地区的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与事业发展。
一是完成了主干千兆局域网建设,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其他直属单位共同组建成了广域网,开办了国际互联网网站、广域网网站等一批专题服务网站;初步建立起了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二是编制了地质调查数据更新与维护机制、地质资料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方案、地质调查数据资源分级体系、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群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等一批标准规范。
三是与中南地区20多个地质调查项目承担单位开展紧密而友好的合作,持续不断地接收着来自这些单位的地质调查资料,并服务于社会,实现了地质调查成果与国民经济需求的对接。
四是不断地探索地质资料服务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开发完成了馆藏地质资料数据管理系统、基于安卓系统的移动地质资料服务系统、馆藏地质资料图形检索集、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全文检索系统、青藏高原实测地层剖面数据库等一批地质资料服务产品,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工作,在地质资料与社会公众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五是编辑出版了《中南地区地质调查成果指南》、《大别山上红旗飘》、《山歌好比清江水》等一批介绍地质成果、地质景观的科普读物和工具书,为地质科技走近百姓提供了途径。
目前,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化经费投入不仅不足,信息化工作没有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仅依靠项目联系,无法做到统一的规划与部署。信息化人员待遇偏低,无法留住或引进高层次人才。
作为信息化从业人员,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是一辈子的事,要始终把握住社会需求,归根结底地质调查工作是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在以往的工作中,始终把社会需要作为我们将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于社会的出发点,创新服务模式与服务方式,开发满足社会需求的服务新产品。
(作者: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信息资料室主任 万勇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