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之旅
(2013年11月29日~12月3日)
随着雪龙船的前行,我们离南极大陆边缘也越来越近了,而大陆边缘的冰情也成了考察队面临的头敌,因为雪龙船至少需要前进到离站区大约25千米的陆缘冰内,可是直到29日上午离中山站还有300多千米的距离。考察队的刘领队基本上天天都在驾驶台关注着冰情的变化,因为目前的冰情并不容乐观,大陆外围的密实集结冰区范围很大,能不能找到一条冰层较薄的水道也成了考察队关注的问题。由于考察船不能接受最新的卫星影像,考察队便通过北京师范大学的程晓老师获得最新的卫星图像,并分析实时冰情,从而寻找到一条适合雪龙船航行的水道。在29日上午,维多利亚地站址考察小组还举行了内部协调会,在协调会上初步了解了整个维多利亚地站址考察的规划和相关任务,相比于9月份在上海的协调会,这次会议主要针对我们在站区有限工作时间内,如何进行合理人员安排和工作组织。到晚上的时候,明显能够感觉船体不时地发生颠簸,并传来船底与冰层摩擦的声音,我们已经进入冰区了。30日上午考察队便收到了程晓老师团队连夜处理之后发来的最新的普里兹湾附近冰层集结状况。通过实时的卫星影像发现,在中山站区西北侧有一条稀疏冰层的通道,也就是所谓的水道。程晓老师还在冰图上标注了预选的航行路线,穿过这片冰区,前面就是一片冰间湖,再往南就是陆缘冰,也就到达了航行的目的地。在预选路线的指引下,雪龙船在不同冰块的间隙中迂回穿越,遇到无法绕过的大面积冰块,就只能直接压上去破冰,能清晰的看到冰块慢慢开始出现裂隙,然后船体沿着裂隙前进的破冰过程。
12月1号早晨是被船体的颠簸弄醒的,跑到驾驶台一看才知道是在破冰了,雪龙船被一道不是很宽的冰块挡住了。虽然比想象中的冰情要差一些,但是还是有办法继续前进的。为了切穿那块冰块,雪龙船已经来回压了7~8次了,通过切碎之后漂浮上来的冰块可以发现,冰层厚度可能到了7米左右,幸亏还有相对薄一点的冰,要不然雪龙船是肯定无法穿越那么厚的冰层的。当天上午,雪龙船收到了澳大利亚发来的救援请求,他们的一架小松鼠直升机紧急迫降在埃默里冰架的冰面上了,而且还有人员受伤,希望我们的直升机能够准备救援。考察队迅速组织了救援队,随时待命。其实国际救援在南极考察中是经常发生的,毕竟在这个远离自己国土的独立大陆上开展工作,难免会出现意外事故,如果没有国际相互支持的话,很难处理各种意外事故。想起上次26次队的时候,就遇到中山站的施工队有人发生意外,后来就是通过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医生的联合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并在澳大利亚飞机的帮助下运回国内的。
经过几天的艰难破冰之旅,2号上午雪龙船顺利到达了冰间湖,也标志着我们破冰攻坚战第一阶段宣告结束,后面的破冰过程就看冰情的厚度了,直到破不动为止,就可以组织探冰和卸货工作了,因为离站区的距离也就是30千米左右了。中午时分,雪龙船便到达了南极大陆边缘的陆缘冰区,一片一片的冰块跟荷叶一样展布在海面上,我们称之为“荷叶冰”。雪龙船在这种冰区航行是很顺畅的,基本没有什么阻挡。到晚饭时间,雪龙船基本穿越了荷叶冰,到达了密实冰区。远处已经能够见到南极大陆的冰盖以及陆缘的基岩出露区。冰面上的企鹅也明显多了起来,有时是三两只,有时是一群,并且喜欢排成一队前进。而且还惊喜的看见几只帝企鹅在水面游行,一会儿又跳上了冰面。这是第一次看见帝企鹅,明显比以前见着的阿德雷企鹅高大,而且高贵。根据气象预报,当天晚上会有气旋经过中山站地区,而气旋到达后直升机便无法飞行了。但是为了给内陆考察队赢得时间,考察队决定在气旋到达之前安排内陆队第一批队员提前上站,以准备车辆和雪橇等运输设备。虽然第一架次的飞行顺利完成,但是等到第2架次的时候,受气旋的影响,中山站站区的能见度就完全不能飞行了,剩余人员只能回雪龙船等待。直到3号下午天气才稍微转好,经过雪龙船与中山站的沟通,晚饭后的风速会降低,所以晚饭后,考察队就开始了内陆队员和个人行李的运输工作。当天飞行带上了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作为慰问第29次队的越冬队员的慰问品,这也是越冬队员们最希望收到的慰问品,毕竟他们已经一年没有吃上水果和蔬菜。目前我国中山和长城考察站的通讯和网络基本上已经比较完善了,可以很畅通地跟国内联系,但是唯一没办法解决的估计是新鲜蔬菜的储存。虽然其他国家已经有施行的,但是相关技术和设施条件还是很难达到的。我国今年将在长城站筹划建设室内温棚用于种植蔬菜,但是仍处于试验阶段,而且中山站的纬度相比于长城站更靠南。晚上睡觉前,又感觉到了船体在震动,看来还在继续破冰,毕竟多往前一点,就能减少海冰卸货的危险和距离。经过两个晚上在陆缘冰区破冰大约5千米后,4号上午,雪龙船已经无法继续破冰前进了,这也标志着我们这一阶段的破冰之旅宣告结束,接下来就该转入卸货工作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