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瞄准国际前沿 引领创新发展

——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地学成果扫描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甲丁 发布时间:2014-01-16
  1月10日,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这个旨在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奖项,今年共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54项,其中,地学领域获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71项,地学领域获得二等奖通用项目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188项,地学领域获得一等奖通用项目2项,二等奖18项;授予2名地学外籍专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一览这些获奖项目,笔者发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我国全球变化的研究能力日趋增强。

  截至2013年,共有22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其中,地学领域2人获该奖项,分别是中科院院士刘东生和叶笃正。二人分别是地球环境科学家和气象学家,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卓越建树。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41项,4项地学领域二等奖获奖项目中,《黄土和粉尘等气溶胶的理化特征、形成过程与气候环境变化》、《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两项来自全球变化领域。

  2013年度,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继续领先优势,兰州大学研究团队的《沙尘对我国西北干旱气候影响机理的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西北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减灾技术》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通用项目)。

  二是基础研究领域,我国古生物研究继续领先国际前沿。

  得益于丰富的资源和学科传统,我国古生物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末,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特别是澄江生物群、热河生物群及金钉子等方面研究,为国家赢得荣誉。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通常人们也将自然科学奖看作是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象征。2000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9次出现空缺。2003年度,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研究成果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该研究在世界上首次证实了几乎所有的动物祖先都曾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2012年度、2013年度,古生物研究领域继续领跑基础研究。《脊椎动物免疫的起源与演化研究》、《硬骨鱼纲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先后入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获得自然科学奖的课题,平均出成果的时间为14年。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研究成果就前后耗时20余年,才得以问鼎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也说明基础学科需要科研人员耐得住寂寞,要有恒心和毅力,潜心做研究。

  三是企业引领科技创新,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增强。

  企业所蕴含的巨大创新需求和所呈现出的创新活力,使得各种新发现、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不断涌现。2012年度在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复杂难处理镍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水平井钻完井多段压裂增产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工业应用”等多项企业为主体完成的项目入围奖项。统计显示,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占66%,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

  2013年度,这一趋势继续凸显。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通用项目《罗布泊盐湖120万吨/年硫酸钾成套技术开发》项目就是由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化工部长沙设计研究院,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清华大学共同完成。2008年11月,国投罗钾公司利用此次获奖的成套技术,在人迹罕见的罗布泊盐湖腹地建成单厂生产规模全球最大的120万吨/年硫酸钾厂,并一次性投料试车成功。2012年生产优等品硫酸钾138万吨,占世界硫酸钾总产量的26%。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通用项目中,企业创新也占着绝对主体地位。

  今年更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国家科技进步奖地学领域的18项获奖项目中,12项是面向能源部门的科技创新,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各大能源油企,以及兖矿集团、冀中能源等各大煤炭企业频频出现在名单中。与此同时,中国石油等单位为主体完成的《碳酸盐岩油气藏转向酸压技术与工业化应用》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二等奖。

  围绕石油科技创新,油藏技术突破及老油田高效开发、海上油田超大型平台浮托技术、油气煤铀同盆共存富集成藏理论与多种能源矿产协同勘探、超大型复杂油气地质等高新技术理论获得青睐,入围奖项。而围绕煤炭开发关键技术,煤炭安全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煤矿岩巷全断面高效掘进、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深部动力灾害一体化预测与防治、多流态梯级强化浮选技术开发及应用、复杂薄煤层自动化综采等6项煤炭领域清洁能源利用、自动化生产、数字化采矿和安全生产技术成为利好技术,成功敲开获奖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