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11月7日,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号从上海启程,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其中就包括来自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力学所的陈虹博士和王伟博士。
此次南极科考共执行30项站区科学考察和南大洋科学考察项目、15项后勤保障任务,并在南极内陆建设我国第四座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在此次考察中,力学所主要承担的是国家南极专项“南极大陆矿产资源考察与评估”专题、中国地调局矿产资源保障工程“东冈瓦纳埃默里地区新元古—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南极西福尔丘陵麻粒岩化基性岩墙群的时代、变质过程及构造意义”等项目的野外现场考察,考察期间将会对位于罗斯海附近的维多利亚地新站及邻区进行1∶2000地质填图,力求准确、全面地反映维多利亚地新站站区的自然地理、地貌和地质特征,研究重点是在与新站规划和建设密切相关的岩石组成与分布、断裂构造展布与活动性、冰川流动等方面,针对不同地质体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做出判断,为新站建设的科学布局与施工提供基础地质依据。同时还会对格罗夫山地区进行基岩、冰碛物及相关矿产资源考察,建立整个格罗夫山冰下高地的地质构造框架,评估其资源潜力。
我们的两位年轻的科考队员,此时正克服着高寒、缺氧、大风等恶劣环境,在地球的另一端记录着此次航行的点点滴滴。
上海-珀斯
(11月7日~19日)
11月7日上午10时左右,在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组织的欢送仪式之后,雪龙号鸣笛起航。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力学所相关领导赶到了现场送行,热情地和我握手道别并合影留念。雪龙号离岸已经有一段距离,但还是能够听到岸边的欢呼声,我们也集体给予呼应——这一走便是小半年,来年回国便是春暖花开时,大家伫立在甲板上,心里有的只是不舍和出征的激动。
起航的前几天,船上会议不断,从动员会到安全会,在舟山群岛附近还举行了消防演习。离开舟山之后,我们便正式与陆地失去了联络,手机也不再有信号,所幸船上开通了短信平台和邮箱,还能让我们与国内进行简单的交流,说一声平安道一句顺利。
离开国内海域,进入冲绳海域,与前几天的风平浪静不同,船体开始晃动,前后摇摆,虽然角度还不是很大,但很多人已经出现了晕船的症状,同行的队友中已经有人下不了床吃不下饭了。我也感觉有些头晕,吃了颗晕船药,睡了会儿,症状才有所缓解。
为了避开在菲律宾海域可能会碰上的“海燕”,我们在航行中间抛锚停留了半日。仰仗于船上气象人员和船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到达菲律宾海域时并没有遇上台风。顺利通过菲律宾便到了印尼这个千岛之国的海域,因为航线离岛屿太远,所以并没有看到岛国风情。我在船上最多的也就是上甲板拍拍蓝天大海和落日,海面上偶尔能见到海豚和飞鱼的身影。期间船上还举办了“雪龙最强音”歌唱比赛,我也报名参加了,但由于实力不济,首轮便遭淘汰,没能进入决赛。几日之后的决赛确实高手如云,也算得上是视听享受了。
11月14日,是我们过赤道的纪念日,几日来的晕船在赤道无风带得到了缓解,风平浪静,雪龙如同航行在一面巨大的镜中。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船上举行了拔河比赛和喝啤酒大赛,热闹非凡。在大家热切的盼望中,19日我们顺利到达了澳大利亚,雪龙号第一段航程结束,进入了三天的停靠补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