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事业从艰难穿越沟壑的涓涓细流,发展到今天的波澜壮阔,可谓天翻地覆。望其首,百年前一个小小机构的建立,可视为起点。
1913年,民国北京政府工商部下属的地质科科长丁文江将地质科改制为地质调查所,其主要职能从行政管理变为调查资源、学术研究和资料积累。由此,开中国人研究中国地质的历史帷幕,领我国近代科学机构之先河。1916年,这个所的工作正式启动,对外的名称为“中国地质调查所”,并立于各国地质调查所。
起步与兴起(1949年之前)
19世纪下半叶,中国学者几乎没有介入具有近代意义的地质调查。以地质调查所成立为标志,中国的地质调查从外国学者为主转变为由中国学者自行开展,主要围绕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及铁路沿线勘查等。
20世纪20年代,中国地质学会成立,推动了国内外地质学界的交流。10余个省立地质调查所相继建立,至40年代,与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三大地质机构以及中国石油公司的地质部门、高等院校地学专业等单位,构成中国地质调查机构的基本格局。
1928年以后,调查全国地质,测绘分省地质图,全国矿山以及地震、土壤和水利勘查,成为中国地质调查的主要目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掘以及燕山运动等学说使中国地质科学享誉国际学术界。至1937年,中国地质调查事业呈逐渐兴起的态势。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土壤调查带动了土壤学研究。同时,中国的物理探矿也已起步;40年代初,开始了我国最早的重力石油勘探。抗日战争使得地质矿产调查向西北、西南地区拓展。1948年,1∶100万中国地质图14幅和1∶300万中国地质图编制完成。这些工作,为新中国地质调查的蓬勃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加强与全面发展(1949-1978年)
新中国诞生到1952年地质部成立,标志着中国地质事业进入历史性的转折,迈进一个发展壮大、以提供资源保障为主的时期。其主要表现为:
地质调查队伍不断扩大,逐步形成由区域地质调查队、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有关工业部门组成地质调查队伍。工作方针从重点矿区勘探转变到全面矿产勘查。
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建立。从主要参照苏联模式到自行制定适应我国实际的国家和行业地质调查技术标准规范体系,中国地质调查逐步进入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阶段。
不同比例尺地质调查相继开展。1953年起开始在中国东部开展1∶100万区调工作。至1980年,除西藏外,全国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基本完成。1955年开始进行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至1980年完成占全国面积60%的东部18个省市。
1958~1977年,1∶5万区调工作经历了试点到初步开展的摸索阶段,1978年全面开展。区域地质调查的方法也由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常规性地质调查,逐步发展到物化探、遥感、数学地质等手段的综合运用。
地质调查成果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有提供基础资料的区域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遥感地质调查,又有解决工程、环境、灾害、农业、城市发展等专项区调,出版了一系列各种比例尺地质图、成矿规律图、大地构造图等基础图件。
这一时期,政治运动对地质机构和工作造成一定的扰乱。但地质调查事业的发展始终占据主流。
调整与跨越发展(1979年—)
1979年改革开放,至1999年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标志我国地质调查工作进入资源保障与环境并重的阶段。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在理论、技术方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大大提高了我国基础地质研究水平。主要表现为:
小比例尺调查基本完成。至1987年,我国陆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结束。
地质调查成果的研究集成全面展开。在总结1∶20万区调工作的基础上,1981年地质部决定以省(区、市)为单位编写《中国区域地质志》,主持全国地层清理工作,建立《中国地层数据库》、《各省(区、市)地层数据库》、全国六大区《中国区域地层》等。
1983年,地质矿产部组织召开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此后,1∶5万区调由原来单一部署在成矿远景区扩大到中心城市、经济区和国家重点项目,标志着区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九五”计划期间,地质矿产部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的“第二代填图计划”,用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数据库技术形成的资料逐步增多。
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至今,中国地质调查以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找矿战略行动和其他地质调查专项为主要依托,开展了中央公益性地质工作。围绕全国各重要成矿带、重大地质问题区、重要经济与工程区,特别是重点开展了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空白区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
基础地质调查程度显著提高。实现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区调全覆盖,更新了我国陆域一半面积的中比例尺地质图,完成陆域1∶100万航磁、区重调查,1∶5万区调工作程度提高到22%。区域化探、物探、航磁等工作程度大幅度提高。地质填图实现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图件编绘和地质图数据库建设全流程的数字化。
编写一本书的感受
1913年至今,中国地质调查事业正逢百年。中国地质图书馆在各方支持下,编写出版了《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百年(1913—2013)》一书,可说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中国早期地质文献以地质图书馆的典藏最为丰富,享誉海内外。书中1949年以前的资料着重依据馆藏,记述了全国地质调查事业的发端与兴起。新中国成立以后,地质调查事业兴盛于多个行业和部门,其全貌非一个单位于短期内所能描绘。所以,1949年以后的部分,专述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到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工作。
编写一项事业的百年发展,资料纷繁,感受颇多。
1930年以前的资料中,经常看到“劝募”、“各方募捐”等字句,地质学术期刊上或印有对单位及私人资助的鸣谢。当时政府的财政支持十分有限,尤其是创业初期,经费极其拮据,职员欠薪,甚至办公室、图书馆、陈列室等设施均靠路矿公司和工商界人士的捐助。存留至今的北京兵马司9号(现15号)地质调查所旧址的三座楼房,无一不是经劝募资金才得以修建。这一旧址,成为中国近代科学艰难崛起、励精图存的珍贵标本。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近10余年来,国家对地质事业加大资金投入。地质前辈的经费困窘,对于今天的地质工作者来说,已是十分陌生。此其一。
其二,在西方,早期地质事业是贵族的专业,野外考察中或有因意外事故亡故的,遇匪被害的事则鲜见。而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地质学者为事业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外国同行。中国地质学会设立的7项奖金中的5项,都是为了纪念在野外考察中牺牲的学者。当今,国泰民安,地质调查的各种条件优越,应倍感珍惜。
其三,科学成果的应用需要社会的关注。20世纪前半叶的战争是影响中国地质事业发展最为突出的因素之一,地质调查积极回应国家需求,朝着应用性研究倾斜。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999年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后,国家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其成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今天的地质事业正步入新的辉煌。
纪念的同时,也希望这本书得到各方人士的指教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