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火种 照亮前程
——以浙江七队为例谈如何传承弘扬“三光荣”精神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卢文彬
发布时间:2013-08-21
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下称“浙江七队”)分别被国土资源部和浙江省委命名为“全国模范地质队”、“浙江地勘先锋”,前不久又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地勘协会评为“全国百家地质队”。2012年“七一”前夕,中宣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七地质大队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之前,报告团成员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亲切接见,随后赴四省作巡回报告,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反响。
浙江七队为全国地质找矿和地勘队伍的发展创造了经验、提供了示范、树立了旗帜。该队点点滴滴的事迹反映出一代代地质工作者始终坚守精神高地,以实际行动为“三光荣”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树立了新时期地勘人的精神丰碑。该队既是全国近千个地质队的缩影,又是传承和弘扬“三光荣”精神的典型代表。
有人说,论地质工作的艰难程度,浙江远不如西部;论找矿成果,浙江七队不是取得成果最多的;论经济实力,浙江七队不是最强的;论队部的办公条件,浙江七队也不是最舒适的……那么,浙江七队为什么会被推荐为全国地勘行业的先进典型呢?
下面,笔者根据接触到的浙江七队的实践及掌握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偶然性与必然性
偶然性。浙江七队的先进事迹最初为外人知晓,源于浙江省委组工干部深入野外地质找矿一线,并将在野外一线“蹲点”的真实感受及对地勘人由衷的敬佩之情发在微博上,从而引起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在微博上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地质工作,在网络上产生了强烈共鸣。随后,中国矿业报记者据此采写了《<山楂树之恋>中地勘人的现代故事》长篇报道,产生了巨大的“蝴蝶效应”,先后引起国土资源部,浙江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浙江省委直至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等立即就大力学习宣传地勘人发扬地质“三光荣”的精神风貌和进一步加强地质找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省部之间“联创齐争”,加强协调,共同培育和学习宣传好这一先进典型,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和省部领导对地质工作的重视、支持和对地勘人的关心和殷切期望,使全国地勘人备受鼓舞。
必然性。几条微博和一篇报道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看似偶然,实属必然。从实施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地勘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和地质技术服务的基础性作用来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其必然性。尤其是浙江七队传承“三光荣”精神的事例,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显得弥足珍贵。它不仅体现了上级组织对地勘工作的关心、理解与支持,而且还引发了全社会更多的人了解地质工作,理解地质工作者的艰辛,从而来关心支持我们的地勘事业发展,对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全面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实现“358”找矿战略总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共性与个性
共性。浙江七队是我国地质找矿事业改革与发展历程的缩影。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他们和全国地勘队伍一样,经历了地质工作的“兴旺期、低潮期、春天期”,始终团结和带领一代又一代地勘人坚守精神高地,始终如一地“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富饶的宝藏”,讲追求、讲精神、讲奉献、甘于寂寞,为了地质找矿事业而扎根深山,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建队54年来,他们在浙西南地区发现矿种57个,探明储量矿种26个,找到13处大型矿床、20余处中型矿床,向国家提交了金30余吨,铅、锌140余万吨,萤石2400万吨,沸石1亿余吨,提供了一批优质的矿泉水产地。据估算,探明资源储量的经济价值超过800亿元。这是他们肩负地质找矿的光荣使命,用实际行动弘扬和传承地质“三光荣”精神的真实写照,集中反映了全国地勘队伍的共性。
个性。在经济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且矿产资源十分匮乏,被传统的地质理论视为“资源小省”的浙江,地质七队能积极主动、始终如一地经受住种种经济利益诱惑、不为所动地坚持地质找矿,并且大胆创新,突破找矿理论,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取得找矿成果,来之不易。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国家对地质勘查的投入几乎“断奶”,地勘事业费用不足,曾出现“职工工资发不出,医药费停止报销,职工下岗”等情况。面对如此严峻的困难形势,浙江七队人甘于清贫,耐得住寂寞,仍然坚守在地质找矿第一线,并拓展地勘延伸产业,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困难。为了承接工程项目,出差人员外出住的是简陋的旅馆,有时三四个人合住一间,目的是节省开支;为了承接业主单位的工程项目,经营业务人员有时饿着肚子在会议室外静静等候,宁愿丢下“面子”,不厌其烦地“纠缠”,用真情、诚实、自信的行动感动“上帝”。浙江七队原队长陈启强在北京人民大会作事迹报告时,曾含着泪动情地说,在温州的一次打桩施工中,一名职工被电火弧击中,半边脸被重度烧伤,样子惨不忍睹。大家急忙把他送到医院。医生说必须先付200元押金。最终,由于没能凑够押金,医生只给他简单地抹了紫药水。“当时的那种心酸,一辈子都无法忘记。”可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浙江七队仍没有放弃地质工作,始终保留了一支近20人的找矿队伍,不间断投身地质找矿,整整坚持了15年,留住了火种!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浙江七队新一代人抱着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地质事业的忠诚,仍然奋战在荒郊野岭、穷乡僻壤,征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该队一分队分队长陈升立,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在丽水地区从事野外地质矿产勘查。他带领地质技术人员探明了两个大型萤石矿,探获萤石资源量近300万吨,缓解了100多家氟化工企业所需萤石资源的问题。2007年,一位矿老板热情发出邀请:“我出50万年薪,跟我干吧!”陈升立当即回绝:“我们搞地质的都是一根筋。我不能答应你。”另一名年轻的地质队员名叫郑刚,家里在办企业。身为独生子的他,家庭条件十分优越。然而,面对父母一次次的规劝,小伙子却是一次次地选择坚持,还特意把他的院长、党支部书记请到衢州家里,帮助自己做父母妻子的思想工作。这就是七队地勘人的远大胸怀和立志为找矿事业报效国家的人生追求和信念。
传承性与时代性
传承性。浙江七队的历史发展,以三代地勘人始终如一坚持地质找矿举不胜举的动人事例充分展示了七队人坚守精神高地,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增强自身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地质“三光荣”精神代代相传,与时俱进。老一代地质工作者住的是草房、吃的是干粮、行靠两条腿,带着地质锤、罗盘、放大镜“三大宝”为国家寻找地下宝藏,一年只有12天探亲假,长期与家人分居,但他们无怨无悔,为了找矿事业战斗在野外一线。中年一代地质工作者在待遇低下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在地质找矿第一线,拓展地勘延伸产业,艰苦卓绝求生存、求发展,度过了“阵痛期、低迷期”,迎来了地质找矿的第二个“春天”。新一代地质工作者多是由父母及长辈精心呵护长大的独生子女,社会给了他们太多的物质及精神需求。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他们选择了地质找矿事业。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地勘行业?该队地质队员党晓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作事迹报告时,给出了庄严的回答:“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但七队的年轻人依然选择坚守深山,为国找矿。这样做,绝不是因为他们木讷,没有情调;更不是因为我们傻,不懂享福。这样选择,是因为我们有梦想,力争实现灿烂青春。有担当,深知新时期为国找矿的重要和紧迫。有信仰,地勘报国融进了我们的血液和骨髓中。这样的选择和奋斗,在我们身上‘坚守精神高地’的三光荣传统正在薪火相传。”朴素动人的语言道出了年青一代地勘人的共同心声。
时代性。在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重要资源可采储量下降,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大背景下,需要选树弘扬和传承“三光荣”精神的典范。浙江七队的典型与全国上下深入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学习时代楷模,构建企业文化一脉相承,有效地宣传了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地勘人“为矿而生,为矿而喜,为矿而忧”的本质内涵;有效地揭示了地勘人为地质事业无私献身、艰苦创业、开拓实践、建功立业的职业道德品质;有效地体现了地勘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精神;充分展示了地勘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三光荣”精神在地勘行业的发扬光大。这座“精神富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脉相承、内涵一致,是巩固地勘队伍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三光荣”精神必定为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必定会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地质找矿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浙江七队用半个多世纪的奉献诠释了地质“三光荣”精神的生动实践和富有内涵的感人事例,足以证明广大地质工作者始终坚守、不离不弃、吃苦耐劳、找矿立功、勇创一流,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绚丽凯歌。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之后,这种精神正一步步激活新一代地勘人的“文化基因”,成为推动地质事业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为祖国的地质找矿事业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地勘队伍,为共同建设“中国梦”和地质找矿及拓展地勘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近年来,浙江七队先后荣获全国和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地质队、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并已连续20年获得浙江省“文明单位”称号。
几点思考
从浙江七队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道理:弘扬和传承“三光荣”精神,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起以地质事业为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地质事业,就要有献身地质事业的勇气,自觉把青春和智慧投身于地质找矿实践,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去,坚定不移地围绕实施国家“358”找矿战略总目标,准确定位,发挥自身特长,才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业务知识,为实现找矿重大突破贡献正能量。而根据新时期特别是现代地质工作呈现的新特点,我们也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思考之一:弘扬和传承“三光荣”精神,必须与时俱进,赋予时代发展新内涵。当今,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条件下,我们仍要发扬“三光荣”精神。因为我们所从事的地质工作的地域和环境没有改变,艰苦行业的特点没有改变。但是,提倡与弘扬“三光荣”精神,不仅要提倡、弘扬它所代表地勘行业一以贯之的敬业、担当和使命,也要给予在地质找矿中屡建奇功的地质队员以实实在在的精神与物质上的鼓励。比如,浙江七队确定的“忠诚、奉献、创业、争先”核心价值观,就是赋予七队人传承“三光荣”精神新的内涵。又如,“以找矿立功为荣”,“光荣”在哪里?仅仅发一些奖金就“光荣”?恐怕不够完整。再如,地质工作者发现了大中型矿床可否在此留名?立个碑,在上面写上发现的单位、队长、总工、项目负责人等等?物质鼓励要有,那么精神鼓励呢?就戴个花?我们应该很好研究行为科学的理论,因为人的最高需求是实现自我价值。
思考之二:弘扬和传承“三光荣”精神,必须更加关心、爱护年轻一代的进步和成长,从政治、技术、生活、待遇等等方面,给予青年地质工作者创造更多良好的成才环境。浙江七队在这方面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多年来不断创新机制和办法。对新来的大学毕业生,必有一堂必修课,内容就是浙江七队的发展史和“三光荣”精神。为加大培养青年人才的力度,浙江七队建立了“百人团队”人才工程,为每位成员配备笔记本电脑,每月增加300元补贴,一年给予1000元论文撰写费用,并在学习培训、职称评聘、入党提干、安排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同时积极开展赋予“三光荣”精神新内涵的各项活动,增添了队伍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思考之三:弘扬和传承“三光荣”精神,必须进一步改善与营造关心支持地质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选树地质七队,有力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地质工作、支持地质工作的热潮。就浙江来说,从政策层面上,先后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优先安排地勘队伍登记矿权,解决地方医保、子女入学等举措,并在建设12万平方米职工专用房的基础上,又划拨多宗土地用于建设野外地质队办公和科研基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地勘队伍发展的后顾之忧。在干部培养和提拔方面,近两年浙江省委已在浙江省地勘局系统内先后提拔5名厅(局)级干部,并采取下派与上挂对口交流的形式,先后有10多人到局或地方政府部门挂职锻炼,开创了浙江局建局50多年来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