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科技部正式向全球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2年度报告》,这是我国遥感界在国际上第一次系统性地开展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该报告由《陆地植被生长状况》和《陆表水域面积分布状况》两个分报告组成,分析了2011年全球陆地植被生长状况和30年(1982~2011年)动态变化,以及2010年全球陆表水域空间分布状况和2001~2011年典型湖泊面积动态变化等,进一步揭示了全球生态环境(植被、水)的时空变化规律。
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廖小罕介绍,报告采用的多个遥感定量数据集产品均属全球首次发布。其中,分报告《陆地植被生长状况》所采用的1982~2011年遥感数据产品,由我国科学家基于国内外遥感卫星数据研发,形成了每8天一次的30年长时间序列全球陆地植被叶面积指数产品,这也是国际上公开发布的首个最长时间序列的同类产品;分报告《陆表水域面积分布状况》以30米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为基础,形成2010年全球陆表水域面积分布遥感定量数据集产品,同样是目前全球最高空间分辨率的同类产品。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2年度报告》对全球30年陆地植被生长状况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总体来看,30年来反映全球陆地植被生长状况的叶面积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变化趋势较平稳,这表明全球地表植被生长状况总体转好。从我国陆地植被生长状况来看,空间格局分异明显,30年来总体呈现好转趋势。这表明我国实施的“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对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发挥了作用。
报告还显示,全球陆表水域空间分布极为不均,水域主要集中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和赤道地区。2010年全球陆表水域总面积为367.67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表面积的2.73%。
我国陆表水域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水域面积总体呈现萎缩趋势。
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透露,今后每年将针对不同内容发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若干年后形成综合性报告。下一步加强相关战略研究,并针对粮食作物长势和城市用地等发布报告。报告工作专家组组长、中科院院士郭华东表示:“报告形成的结果不仅对全球变化研究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还将为政府决策等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