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地质行业信息

永不褪色的旗帜

——写在“三光荣”精神诞生30周年之际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于德福 发布时间:2013-03-20
  30年前的1983年3月,原地质矿产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地质系统基层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就在这次大会上,提出要在全国地质系统开展“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教育活动。

  从此,“三光荣”精神传遍神州大地,它召唤、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为祖国地质事业的发展、繁荣,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铸魂 奉献凝结成的一面旗帜 

  历史,注定了需要新中国地质工作者的奉献精神。

  1949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上工业化之路。然而,要发展工业,首先要解决工业的“粮食”——矿产资源问题。因此,找矿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新中国地质人的肩上。

  此时中国的地质工作还十分落后,全国仅有近300名专业技术人员,软盘、铁锤、放大镜等简单装备,以及铁、煤等寥寥可数的矿产地。等米下锅,是当时我国资源需求的真实写照。

  天大的困难,吓不倒解放了的新中国地质人。怀着工业化梦想,刚脱下军装的官兵、血气方刚的青年学子、历尽磨难回归的海外赤子们,共同汇聚到了共和国地质工作的大军中。在自然条件恶劣、地质装备落后、后勤补给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走向崇山峻岭,走向戈壁荒漠,走向了为祖国寻找矿藏的征程。

  为了给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钢铁基地、探明铁矿资源,一群地质队员,在匪患未平、严重缺水等困难条件下,连续苦战6年,探明了白云鄂博铁矿……

  四川第一区调队的一个小组进山后,在连续多天没有遇到水源的情况下,即使用自己的小便解渴,也顽强地坚持工作……

  松辽石油普查大队的物探队员,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圈出了规模巨大的大庆油田的长垣构造,为脱掉我国“贫油”的帽子殊死奋战……

  在云南大红山铁矿会战期中,几千名地质队员在哀牢山深处的原始森林中默默奉献16年,仅云南第九地质队一个队就在会战期间牺牲了34名职工——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9岁……

  在西藏羊八井地热田勘探中,地热队1243井队突发高温井喷,职工们毅然将自己的血肉之躯压在了滚烫的卡瓦上,全井队共有35人烫伤,其中一名钻工壮烈牺牲……

  这些,仅仅是新中国地质工作壮丽大潮中的几朵浪花。

  正是这些无私奉献了青春、智慧乃至生命的地质人,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矿产资源。

  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已发现各类矿产162种,矿点和矿化点20多万处,探明储量的矿产148种。

  于是,我们看到,在地质人披荆斩棘走过的地方, 8000多座国有矿山拔地而起,一个个穷乡僻壤变成了人丁兴旺、经济繁荣的新兴矿城。

  地质人在成就我国工业化奇迹的同时,也在成就着自己的精神高地。在不少地方,都响亮地喊出了“以地质为业、以深山为家、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口号。

  因此,当有着鲜明中国地质特色的“三光荣”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全国地质工作者的强烈共鸣,成为地质工作克服困难、拼搏奉献的不竭精神动力之源,成为一面飘扬在中国地质界上空的大旗。

  坚守 为着“以找矿立功为荣”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地质工作开始步入低谷期:资金投入逐年降低、地质项目锐减、地勘单位生产经营举步维艰、职工收入与其他行业逐年拉大。

  即使在地质工作跌入低谷的年代,“三光荣”精神仍支撑着地质人坚守岗位,毫不退缩。

  以山东地质六队为例,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个队探明的岩金储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用他们的找矿成果生产的黄金产量占全国黄金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全国探明的5座特大型金矿床中的4个也是由六队完成的。但是,当地方经济依托黄金生产飞速发展、矿山企业效益蒸蒸日上时,六队面对的却是拖欠职工工资最多达一年以上、相当一部分职工散居在农舍和陋室的窘境——被人戏称“找到亿万财富的穷汉”。

  当时,全国各地的地质队伍,情况大致相似。在一些地方,为了生存,甚至有的高级工程师在大街上蹬起了三轮,有的技术人员在菜场摆起了地摊,有的到建筑工地当起了小工……

  尽管如此,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不愿意离开虽然艰苦却为之奉献了青春年华的地质事业,他们自觉自愿地选择了坚守。因为他们坚信,经济社会越是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就越会强劲,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也将会越重。因为,“三光荣”的旗帜,始终在他们心中猎猎飘扬。

  就这样,全国唯一的英雄地质队——山东六队的一帮地质迷,在工资拖欠、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始终不放弃胶东地区深部金矿成矿规律的研究,并得出了深部还有巨大金资源潜力的结论。他们的坚守,终于迎来了新世纪向胶东深部要“金娃娃”的攻坚战,一举撬开了胶东“深部金库”的大门:自2007年开始,他们在胶东地区深部一年找出一个特大或超大型金矿,累计探明和控制的黄金储量超过700吨,潜在经济总价值在2000亿元以上。

  六队地质人身上所折射出的,正是“三光荣”的精髓——困难中,对地质事业不离不弃;坚守中,苦练地质找矿内功;一旦时机来临,就以巨大的找矿成果回报祖国和人民。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三光荣”具有何等强大的凝聚力!

  传承 让“三光荣”旗帜永远飘扬 

  进入新世纪,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鼓舞下,地质工作者为祖国找宝藏的热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指引下,找矿突破的喜讯接踵而至:湖南花垣—凤凰铅锌矿新增资源量300万吨,有望突破2000万吨,达到世界级;黑龙江岔路口钼矿,目前共探明钼矿246.47万吨,如其河西矿区勘探工作全部结束,整个矿区的钼矿远景储量将超过300万吨,甚至有望达到500万吨,规模之大将成为世界第一;在江西大湖塘地区,江西地矿局916大队和赣西北大队仅用了18个月时间,就探明钨金属量106万吨,中国再次诞生出世界最大的钨矿……

  在矿产资源消费强度逐年加大的情况下,我国新探明的煤、铁、铜、铝、铅锌和金等大多数大宗重要矿产 保有资源储量仍实现了较快增长,其中煤增长了26%,铜增长了19%,铝土矿21%,铁9%,铅23%,金33%。

  新世纪,地质工作增添了更多“新鲜血液”。年轻的一代,迎着山谷的风,从老地质人手中接过“三光荣”旗帜,背起行装,攀上高高的山峰。

  曾几何时,被人们称为娇生惯养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的青年,在“三光荣”的熏陶下,已成为最有希望的一代,他们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把前辈的精神和责任,扛到了自己的肩上。

  我们还是来认识几组新生代的地质人吧。

  在神农架深处,中化地质人数年提交优质磷矿7.3亿吨,达到特大型规模。在这个项目中,就活跃着这样一群“80后”:他们每天带着咸菜、鸡蛋、冷馒头上山,一双登山鞋个把月就磨破了,还要时时提防毒蛇猛兽的突袭。杨涛被毒马蜂蜇后半边脸肿得像气球,但当接受治疗后毒素刚消,他就又出现在了野外;初为人父的狄慧江得知自己成为爸爸时,正奔走在杨柳矿区的崇山峻岭里;为了找矿,常年坚守在野外的杨涛、冯礼,已经二十七八岁了还没有女朋友;女勘探队员曾波多次拒绝当老师的机会,理由很简单:她喜欢这份工作,再苦也心甘……

  在北国山高林密、猛兽众多的长白山中,活跃着吉林有色地勘局603队的一群“80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的沈希法,到局机关报到后的第一个请求,就是坚决到有野外项目的基层地质队工作;孙立波为了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日……

  在南疆福建的红土地上,福建第八地质大队的罗锦昌等一批“80后”小鬼,已成长为八队找矿突破的中坚力量,他们终年奋战在崇山峻岭中,用实际行动为“三光荣”增光添彩。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地质工作有了这样勇于担当、积极传承优良传统的年轻人,鲜艳夺目的“三光荣”旗帜,一定会在地质战线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