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作要当好城镇化建设的开路先锋
——新型城镇化系列评论之四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评论员
发布时间:2013-03-04
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及其原则融入建设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人们普遍意识到,地质环境已成为城镇化建设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也更加需要地质工作做好开路先锋。由此而论,地质工作责任更重,任务更艰巨。
道理不难理解,城镇总是坐落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之中。城镇化建设规划布局、建设和发展,依赖于地质环境并受到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地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镇化建设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城镇建设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我国地质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70%;气象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很大,极端气候事件近年来不断增多,导致工程建设中地质环境问题频繁出现。由此,地质工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视。然而,各地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地质工作被忽略甚至缺失的现象,一些地区急功近利,违反地质规律,以牺牲地质环境换取经济效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这些都是我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
新型城镇化需要地质先行。
首先,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布局需要地质先行。任何城镇规划,都必须以地质环境的承载量为依据。环境地质家底没有摸清之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就无据可依。地质工作者要抓紧完成城镇规划目标区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结合城镇化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要,推进规划建设区内的地质环境条件研究等工作,对不同地质环境条件区块进行工程布局和建设适宜性评价,为城市(镇)建设布局、功能分区提供地质依据。
其次,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地质先行。城镇基础设施状况是城镇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是城镇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设施中,住宅区、商场、办公楼等建筑项目,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能源动力项目,铁路、公路、航空、水运、道桥、隧道、港口等交通运输项目,水库、大坝、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环保水利项目,电信、通信、信息网络等邮电通信项目,无一不需要通过地质调查,研究和解决相关地质问题。包括查明各类工程场区的地质条件,对场区及其有关的各种地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和预测在工程建设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及影响,选择最优场地,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工程措施,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没有地质先行,城镇化基础建设就会时刻受到地质隐患的威胁。
第三,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地质先行。城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在城镇形成发展过程中,需要地质工作完成各类区域工程地质性质和地下空间的可利用程度调查,使有限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需要研究水文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藏和分布规律、地下水水质和水量、地下水可利用程度等,合理开发城镇供水水源,同时需要有相应的应急水源作为特殊环境下城镇发展的后备资源;需要研究与城镇相关的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问题,为城镇发展做好灾害应对方案。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城镇发展中工业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地下水环境污染等,对城镇地质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城镇发展质量……所有这些,都要求地质工作走在前面。
此外,城镇化过程中,一些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地热等,更需要地质工作先行,以确保相关产业合理有序发展。
总之,地质工作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新型城镇化大潮中,地质工作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地质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探工程等学科优势,查清地下空间资源、空间安全容量、城市环境容量等背景特点,解决资源开发、废物处置、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和生态地质等城市地质问题,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