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全国政协原秘书长、原地质矿产部部长、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朱训在长期的地质工作和矿产勘察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找矿哲学,并出版了《找矿哲学概论》一书。近年来,朱训在找矿哲学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根据地质构造的阶梯式分布原理,提炼出阶梯式发展理论,使阶梯式发展由自然科学上升为社会科学。
□朱训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阶梯式发展的内涵,就是指事物发展具有一种从一个台阶上升到更高台阶的属性。这种属性普遍存在于客观物质世界,而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所以阶梯式发展也是人的认识发展的重要形式。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阶梯式发展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方式和路径。
阶梯式发展思想的提出
在我国矿产勘查实践中,通常将矿产勘查过程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矿产普查、矿产详查和矿产勘探。其中,每个大阶段又分野外工作和室内工作两个小阶段。普查目的在于发现矿产;详查目的在于查证经普查发现的矿产是否具有工业开发价值;勘探目的是对经详查证实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进一步查明矿床地质和资源情况,并提供用于矿山设计建设和开发利用的资料。这三个阶段是从“发现”到“评价”再到“探明”的过程,紧密联系、顺序衔接地构成了矿产勘查过程的整体。随着矿产勘查工作由普查向详查、勘探推进,矿床勘查程度一步一个台阶地提高,从事矿产勘查工作的地质人员对矿床的认识程度也像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似的逐步加深。
矿产勘查运动过程这种台阶式的发展形式,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讲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这两种事物发展运动的形式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共同点是三者皆具有“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的特点,不同之处在于台阶式发展总体上没有“波浪式前进”形式中的“波峰”与“波谷”之分,而只是在台阶内部可能出现有小的波动;也没有“螺旋式上升”形式中那种“前进式上升”与“复归式上升”之分。
基于这样的分析,笔者认为矿产勘查过程中的发展形式是一种新的发展形式,于是大胆地将台阶式发展形式命名为“阶梯式发展”。
阶梯式发展是一个非线性上升的、前进的运动过程,发展是不平衡的。每个上升阶段之间都是质的飞跃,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且,在认识的每个阶段,都包含“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上升过程。阶梯式发展论表明,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和人类的认识过程不是简单的直线上升式向前发展,发展是有阶梯性的,各台阶之间的界限是分明的。尽管人们可以创造各种主客观条件缩短台阶间的距离,但在一般情况下,阶梯是不可跨越的。任何试图省略和跨越的做法,都会脱离客观规律,在认识和实践中出现盲目性和偏差。
阶梯式发展具有广泛性
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还是人类的认识运动,以及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的社会运动,都具有阶梯式发展的特点。阶梯式发展论正是对主、客观世界事物运动规律的反映。
其一,是人类分工、所有制的阶梯式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人类分工和所有制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考察,揭示了人类社会阶梯式发展的本质。人类社会历史上经历过几次大的社会分工,第一次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分工带来了交换,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次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扩大了交换的范围,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第三次是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分工,产生了一个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层,商品生产和交换迅速发展,私有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分工的发展是所有制更替的内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至他们所处的时代经历了四种所有制,即部落所有制、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等级)所有制、资产阶级所有制。每一次所有制的更替都是与分工的发展相对应的,都是上升至更高级的阶段。
其二,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认识的阶梯式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四个台阶:第一个台阶,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第二个台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第三个台阶,党的十三大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第四个台阶,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其三,是自然界阶梯式的层次属性。从宇观到微观,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人们都能见到这种层次性:在宇观世界,存在着行星系、恒星系、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等层次;在微观世界,有分子、原子、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等层次。自然界不同层次之间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是量变与质变、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美籍匈牙利哲学家拉兹洛指出:“自然界的组织结构就像一座复杂的、多层的金字塔——在它的底部是许多相对简单的系统,在它的顶部是几个(极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自然界的组织结构是复杂的,但总体上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梯式路径演化、前进。
其四,是地质领域的阶梯式成矿现象。最典型的就是赣南钨矿的“五层楼”模型,根据地质专家们的研究,赣南以及南岭地区分布在花岗岩体外接触带变质岩中的钨矿,可按矿带结构的垂直变化及各矿带的工业价值划分为5个矿带。可见,成矿系统发展的阶梯性以多重嵌套为特征,是自然界的层次性组成、阶梯式发展的典型例证。近年来,山东胶西北地区“阶梯式成矿模式”的发现,为阶梯式发展论在自然界、地质学领域又提供了一个新的例证。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人员在胶西北地区找矿过程中,发现三山岛、焦家、招平等大型金矿的控矿构造带在沿倾斜方面不是呈直线式向深部延展,而是在自地层浅部向深部延展途中出现一系列倾角较为平缓的台阶。结果陆续在两个台阶上分别发现了拥有105吨和126吨金矿储量的两个大金矿,据地质人员预测,在更深部的台阶上还可能存在以百吨储量计的大金矿。山东地质人员所总结的阶梯式成矿理论,不仅丰富了山东“焦家式”金矿成矿理论,而且为以后找矿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
此外,阶梯式发展还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爬楼梯,住在楼房里的人们总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走,楼层之间转折处的平台可以说是一个大台阶,经过稍事休息又一级一级向上爬,直至所要到达的楼层。再如,登山过程也是阶梯式发展的过程。为了到达顶峰,总要在途中设几个营地,在每个营地休整总结后再继续攀登,直至到达顶峰。
按照阶梯式发展规律推动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阶梯式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式,充分体现在我国发展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上。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一个典型的通过阶梯式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实例。我国的经济建设布局也是从沿海带动到西部大开发,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到中部地区崛起,最终实现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两个大局”的台阶式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升为“五位一体”,也是通过阶梯式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
由此可见,阶梯式发展的理论意义在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客观物质世界新的发展规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新性地坚持了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阶梯式发展就是科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的具体体现,它的最大价值就是提出了实现科学发展的方式和路径。与此同时,阶梯式发展的实践意义在于可以为各方面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有助于我们改进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按照阶梯式发展规律推动科学发展进程,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要尊重规律。阶梯式发展认为,既然客观事物都是按一定规律发展变化的,那么我们做任何事都应尊重客观规律。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其表现形式都是非常复杂的,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多样的,所以不要奢望一下子就能把握客观规律。要通过反复实践和探索,逐步提高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才能从一个台阶上升到另一个台阶。
二是要勇于创新。阶梯式发展认为,事物发展不能也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台阶水平上,必然要向更高的台阶攀升。而推动和加速事物向更高台阶攀升的最重要的动力因素就是创新。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正是勇于创新,才使人类文明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再到现代文明,逐级地进步与更替。大到人类文明进步,小到个人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尊重前人的工作成果,又不能墨守成规。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不断地把我们的工作推向前进。
三是要认真实践。阶梯式发展认为,人的认识之所以能够由一个台阶向更高台阶上升,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结果,是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量变与质变规律的体现。所以,认识和实践都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要扎扎实实、耐心细致地进行实践,才能促成认识由量变到质变的实现。
四是要循序渐进。阶梯式发展论告诉我们,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都是遵循台阶式上升与发展规律的。阶梯式发展论体现在工作方法上即为“循序渐进”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必要的工作阶段只可适当缩短,不可跳越。
五是要善于反思。阶梯式发展论认为,认识运动的每一个台阶内部并不是“平滑”的,还是会有小台阶和一些波动。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进行反思,认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查找不足、巩固成绩,发现亮点和创新点。每一次总结都会是一个进步,都会使人们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小台阶,都会使人们的认识离“飞跃”和上升到更高台阶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