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裕生院士(右)向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何梁何利奖奖金支票,基金会理事长雷涯邻接受捐赠。
座谈会现场。
10月29日下午,何梁何利基金2o12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翟裕生教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这是继王鸿祯、杨遵仪、郝诒纯、杨起四位院士之后,中国地质大学第5次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励。
11月12日,地大(北京)隆重举行了祝贺翟裕生院士荣获何梁何利奖座谈会,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师和学生代表出席了座谈会。座谈会上,翟裕生院士将他获得的2o万港元奖金全部捐赠给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教育基金会,作为地大(北京)青年教师奖励基金。在这个严寒的冬天,翟裕生院士的爱心让在座每个人的心中感到温暖。
何梁何利奖旨在倡导全社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崇尚科学,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何梁何利基金于1994年3月3o日在香港退出登录成立,是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共同捐资4亿港元设立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民间科技奖励基金,其宗旨是通过对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进行奖励,促进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发展,进一步在全社会倡导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
何梁何利基金每年评奖一次,设有“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三个奖项。其中,“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用于奖励在自然科学的某一领域取得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者,按学科领域分设地球科学奖、古生物学考古学奖和冶金材料、资源环保等17个奖项,每人奖金2o万港元。
何梁何利基金创立18年来,先后遴选表彰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科技产业领军人才,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树立了社会力量实施科技奖励的典范。2o1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会评选产生“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5人,“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5人,“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空缺。
获奖是对翟裕生躬耕不辍、锐意进取的高尚科研精神的肯定,也是对地大(北京)长期开展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肯定
翟裕生院士长期从事矿床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在金属矿床地质、矿田构造和矿床成因等方面均有系统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地质人才。
地大(北京)党委书记王鸿冰介绍,作为地质教育家,翟院士是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北京地质学院创建时期的首批教师之一,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教学一线,培养了大批地质人才。他在国内率先讲授矿田构造课程并不断丰富矿田构造、区域成矿学等多门课程,主编第一部矿田构造学专著,共同主编《矿床学》通用教材,丰富和发展了现代矿床学内容。他注重将传授知识、启发思维和培养能力三者结合,教学内容精炼、新颖、生动,富有启发性,深受学生欢迎。他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指引他们刻苦钻研,独立思考,鼓励和支持学术见解与自己不同的学生将其新观点写入论文并给予出版资助。他所培养的硕士、博士多数人成为优秀学术带头人和科技一线骨干。
作为高校管理者,翟院士在学校恢复重建和走向振兴的历史阶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198o年起担任学校领导工作。1987年,中国地质大学组建,翟裕生担任大学副校长和地大(北京)校长,兼任北京地质管理干部学院院长。那一时期,面对学校财力匮乏、校舍破旧、校园单位众多等困难,翟院士带领一班人勇于担当、不畏艰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整顿校园秩序,加大落实“老有所归”政策和开展“腾房归位”工作力度,为学校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开始招收本科生后,学生住宿条件十分紧张。翟院士提出,要把有限条件中最好的资源提供给学生,将当时条件相对较好的办公楼让给学生当宿舍,将学校管理机构搬到阴冷潮湿、供暖条件差的平房小院内。这一提议得到校领导班子的一致支持,得到广大教职工的热烈拥护。学校领导和管理干部吃苦在前、以学生为本的事迹,在北京高校中传为佳话。
担任校长期间,翟院士在明确办学方向方面展开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和探索。他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始终把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四有”人才放在学校工作首位。他提出,学校要积极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和综合性教育,发展新型学科、建设新型师资、培养新型人才,建成多科性的新型地质大学。他特别提出,新型地质人才必须热爱地质事业和地质科学,具有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和广博专深的知识基础,具有钻研和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能力和后劲,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作风和健全的体魄。这一思路在学校由单科性院校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的进程中、在学校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地质科学家,翟裕生院士在矿田构造、金属矿床、区域成矿、矿床成矿系列等研究领域建树卓著,开拓了矿田构造研究的新领域,系统研究了超大型矿床的构造控制,发展了构造成矿理论。他始终坚持矿床理论研究和矿产勘查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他行知相彰,深入基层,躬身一线,足迹遍布祖国大地,指导推动一系列找矿新发现,在国家矿产勘查和矿业开发中作出重要贡献。他长期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地学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矿田构造组主席和《地学前缘》主编等学术职务,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重要奖项。
今年“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评选主要考察被提名人近1o年(即1998年以来)所作出的突出贡献。王鸿冰表示,翟院士获此殊荣,既是对翟先生本人孜孜以求、潜心研究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的表彰,也是对他躬耕不辍、锐意进取的高尚科研精神的肯定,同时还是对地大(北京)长期开展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肯定,是对学校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要鼓舞。
深深感恩、努力回报,提携后辈、无私奉献
翟裕生说,地质事业是勇敢者的事业,为了地质事业付出毕生精力,他无怨无悔!对于学生,他也是这样期许的。翟裕生的许多学生都成为地质等行业的中坚力量,有的可谓业绩卓著。看到旧日稚嫩的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叱咤风云,翟裕生觉得这才是对自己工作最好的肯定,是比任何奖项都重要的奖赏。因为,一代代相继而来的学生,才是地质工作真正的未来。
为此,他专门致信学校,提出将此次获得的2o万元港币奖金全部捐赠给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教育基金会,作为地大(北京)青年教师奖励基金,鼓励青年教师更好地工作和学习,不断为学校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事业贡献力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地大(北京)校长邓军说,翟裕生院士“谦逊勤奋、淡泊名利,提携后辈、无私奉献”的品格,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他呼吁广大青年教师和学生,一定要以翟裕生院士等老一辈教师为榜样,学习他们坚定理想、严谨治学,精心育人、教泽风范,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科学态度和高尚品格,奋发有为、拼搏进取、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切实将自身成长与学校发展紧密相连,提高自身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在学校不断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能力,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层次和水平,服务国家发展建设的征程中,越来越多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和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事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o1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朱弟成教授说,翟先生创造性提出的成矿系统理论,与区域构造发展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区域成矿学理论的方法体系,在指导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成矿系统的找矿勘查研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翟先生的这种经历,告诉我们将基础理论研究和勘探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为我们从基础地质研究角度,总结和思考青藏高原及其他地区的成矿规律,提供了成功范例。翟先生为人谦逊,待人和善,对末学后进循序善引,对青年教职工和学生倾注了大量心血。翟先生的例子告诉我们,作为年轻人,一要以野外实践为基础,加强实践性锻炼;二要潜心学习,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三是要虚心向地质前辈和其他同行学习,开阔学术视野。我们将秉承前辈的敬业精神,端正工作态度,创新工作方法,不辜负前辈的嘱托与期望,做地质事业的接班人,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学生代表、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2oo9级博士生李楠同学说,翟先生经常给我们做报告,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启发我们将自身的发展与祖国的需要相结合,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他勉励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在他的研究集体中,他既严格要求其成员,又创造宽松自由的气氛,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方向的探索,特别是热情鼓励年轻人勇敢地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还常用“二人行必有我师”来勉励青年学子多思考、多提问题,并将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心得总结为“兴趣+责任、学习+实践、思考+总结、交流+合作、积累+开创”2o个字,让我们在做学问、做人方面深受启示,受益匪浅。翟先生锲而不舍、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将永远鼓励年轻学子不断前进。[图片由地大(北京)新闻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