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国际一流水平的女科学家
——记十八大代表、中国地科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王晓红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刘 维
发布时间:2012-11-08
开栏的话
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2268名党代表,带着8000多万党员的嘱托,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光荣出席党的十八大。十八大代表具有典型的先进性和广泛的代表性,是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党员典范。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十八大代表风采录”栏目,重点介绍国土资源系统的十八大代表,展现他们的风采和先进事迹,弘扬他们的优秀品质与精神风范,激励全系统干部职工以他们为榜样,保持昂扬向上的工作激情,在新的征程中攻坚克难,谱写国土资源事业更加辉煌的篇章。今日刊发的是第一篇。
对党的十八大代表王晓红的采访是通过一封又一封的邮件完成的。这几年,她一直忙碌在德国的实验室,将我国硅质海绵骨针矿化机制和仿生应用研究推到国际一流水准。面对荣誉,这位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的女科学家谦虚地说:“我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没有什么骄人的成绩。但我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共产党员的身份鞭策我一定要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使我这些年来能够潜心科学研究,瞄准国际前沿,勇于探索,追求创新,为国争光。”
骄人的科学成绩
多年来,王晓红先后参与或负责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将传统的矿物学与生命科学、仿生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研究相结合,开辟了我国生物—硅化医学材料研究的前沿性新领域,以多学科交叉实现了地质科学的延伸,为地球科学造福人类开辟了新途径;配合我国海洋资源与环境调查和研究开发了一整套实用性强的海洋地球化学探测与分析新技术新方法,初步建立了海洋地球化学分析标准物质体系;在微区、微量地质分析测试技术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促进了“环境友好”地质分析实验室的建设。
特别是在生物—硅化医学材料研究方面,王晓红与硅质海绵动物研究的国际权威——德国美因茨大学的Werner E·G·Muller教授合作,开辟并领导了我国在硅质海绵骨针矿化机制和仿生应用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短期内使我国在该学科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初步研发了新型的基于生物硅的仿生牙齿和骨骼修复材料,发现生物硅可用于预防骨质疏松症而致力于研发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新药。
“我国是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大国,而且老年人占了相当的比例,据统计65%的人都患有龋齿,每年大约有45 万例骨移植手术,因此,对骨骼和牙齿修复材料的需求是巨大的。如果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价廉物美的新型仿生牙齿和骨骼修复材料研制成功,将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一定会坚持把这项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工作开展下去。”王晓红说,基于生物硅的仿生骨修复材料,正在进行动物实验。
在四年多的中德合作研究过程中,双方共同撰写发表国际SCI收录论文近50篇并参与了6本英文专著的编写。在该研究成果的带动下,2010年,德国教育与科研部资助成立了德中合作实验室,王晓红为中方首席科学家。同时,借助国际合作的广阔平台,王晓红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研究水平的新型后备人才。2009年至今,中国地质科学院先后有多名研究生在德国美因茨大学攻读学位和工作。
不仅如此,在中德合作中,王晓红他们还首次建立了两种重要大洋矿产资源深海铁锰结核和海山富钴结壳的生物成矿机制,这一成果发表在著名的国际期刊《生物技术趋势》上,对两种资源未来的开发利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已经在实验室培养与锰矿物沉积有关的细菌,有望通过仿生,从海水中富集重要的金属元素,而避免深海矿产资源大量开采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共产党员身份带来的不竭动力
海绵骨针矿化和仿生应用研究给王晓红带来了荣誉,但荣誉的取得并非一番风顺。2005年,当决定要启动研究时,王晓红遭遇了几乎致命的两道坎。
第一道坎是申请研究经费。王晓红的专业是分析化学,生物矿化和仿生应用对她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因此,要获得经费支持着实不易。几经周折,2005年她终于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拿到了第一笔研究经费,启动了研究。
第二道坎是获取研究样品。1986年,我国“海洋四号”科学调查船首次在我国南海采集到了海绵骨针样品。时隔近20年,原有的样品已不见踪影!重新采样犹如大海捞针。王晓红他们四处向国内海洋调查单位求助寻找样品。幸运之神悄悄来临。在一次古生物学会议上,她得知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的李锦和研究员是我国海绵动物的分类专家,最终从他那里了解到了硅质海绵动物及其骨针的详细信息,并获得了一些珍贵的研究样品。2008 年,王晓红项目组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帮助下深入南海,在我国2000多米的海底深处采集到长约2.5米的硅质海绵骨针,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生物硅,这枚最珍贵的研究样品极大地促进了中德双方的合作热情。
荣誉背后还有一个女性远离家庭、只身远赴欧洲的决绝身影。当初,为了尽快缩短与国外研究水平的差距,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王晓红几经曲折结识了德国美因茨大学生物学家Werner E。 G。 Müller教授并展开合作。为了维系这份来之不易的国际合作,赢得德方的持续信任和帮助,王晓红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事业中,放弃了很多节假日。她特别珍惜每次去德国工作交流的机会,连续几个春节都不能与家人团聚,孤身一人奋斗在异国他乡。“我有个听话懂事的女儿,节假日、她的生日我经常不在她身边,她从不抱怨。”提到女儿,她既欣慰,又难免不舍。
取得如此成就,对有着近20年党龄的王晓红来说,不是偶然。她说,是共产党员的身份鞭策她一定要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使她这些年来能够潜心科学研究,瞄准国际前沿,勇于探索,追求创新,为国争光。
十八大代表——新身份、新起点
在忙碌的科研工作之余,王晓红还积极从事党务工作。从2003年7月起,她担任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新技术研究室党支部书记。作为党支部书记,她经常组织本支部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修养和政治素质;经常组织本支部党员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努力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党支部;热情帮助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党组织,不断为党组织补充新鲜的血液。2011年,她被评为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2009~2010年度“优秀党务工作者”。
对于当选十八大代表,她感到很光荣。但她也深知作为一名党代表更多的是责任,要做一名合格的党代表,真正履行好党代表的职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今年9月份,她参加了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组织的党的十八大代表履职培训。这次培训让她受益匪浅,明确了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党代表:首先要学好党的理论知识、党内制度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和政治素质,认真领会大会期间工作要求,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参与十八大的各项议程,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忠实履行代表职责,积极建言献策,为确保大会圆满成功做出应有的贡献。闭会期间,要时刻牢记使命,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密切联系党员群众,立足本职干实事,拼搏奉献创一流,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之所以历经坎坷而不回,攻坚克难而不屈,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本在于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王晓红说,通过政治学习,了解党的大政方针,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可以大大增强我们爱党、爱国的热情,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
她知道,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我不仅要自己加强政治学习,还要带动身边的人学习,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增强党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一致,为把我国由经济大国建设为经济强国而努力奋斗!”